退伍军人李松华:我的心一刻没离开过军营

2025-08-14
来源:汉风号

    “八一”建军节前夕,徐州迪乐商贸有限公司的仓库里,李松华正和员工一起清点慰问品。纯净水、西瓜、解暑药品整齐码放,他弯腰搬起一箱盐汽水,动作麻利得不像46岁的人。“战士们在野外驻训,慰问品得及时送到,给他们解解乏,鼓鼓劲。”额头渗着汗珠,他眼里却闪着光,那是一位老兵对军营刻入骨髓的牵挂。

    这位1996年入伍、2008年退役的老班长,离开军营15年,却用100余万元慰问品、200余场文化活动、数不清的暖心帮扶,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徐州大地上写就了一曲“退伍不褪色,拥军永不停”的动人乐章。

军营熔炉炼本色,创业路上兵味浓

      1996年,20岁的泰州小伙李松华带着青涩走进驻徐空军某部。在部队这个 “大熔炉”里,他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把口号喊成冲锋号,入伍第三年就入党,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获评“优秀士兵”7次。“部队教会我的不只是队列和战术,更是‘不服输’三个字。”李松华常说。

      2008年退役时,面对政府就业安置,他摆摆手:“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揣着仅有的积蓄,他成了徐州一家工厂的销售员,每天骑着自行车跑遍城乡,穿坏了8 双鞋,晒脱了几层皮。有一次为了谈成一笔订单,他在客户的厂门口等了3天,直到对方被他“像站岗一样守时”的执拗打动。

49ddf79d4cb34701955e86614a14e8f4.jpeg

      “迷茫时就想想部队。”创业初期,公司业务惨淡,家里连买菜钱都要精打细算。深夜对着账本,他总会拿出压在抽屉里的军功章,“想起野外拉练时,腿磨出血泡还咬牙跟上队伍;想起抗洪救灾时,战友们手挽手筑起人墙...... 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凭着军人的这股子韧劲,他的公司从销售润滑油起步,一步步站稳脚跟,成了小有名气的商贸企业。

不送金不送银,送去精神“营养餐”

      “战士们不缺吃穿,缺的是‘精神钙片’。”事业刚有起色,李松华就带着慰问品回到老部队。可看到战士们训练间隙只能靠打牌打发时间,他心里不是滋味。2012年春节,他邀请徐州市拥军艺术团的演员们进了军营,沙画表演里的强军故事、小品里的战友情深,让礼堂里的掌声响了一遍又一遍。

682ad43076fe4f59a3623a1c95d8e2cf.jpeg

      这一送,就是11年。“八一”送清凉、中秋送月饼、老兵退伍送相册,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拥军档期”。更特别的是他打造的“文化拥军套餐”:2020年,他从北京请来书画名家,在部队办起书画班,原总装备部刘思刚少将挥毫写下“强军梦”,让战士们激动得彻夜难眠;2024年,他邀请曲艺家王晓武担任指导,战士们排练的相声《军营趣事》,在部队文艺汇演中拿了一等奖。

      十多年来,他为部队打造的“拥军图书角”里的书籍换了六七茬。“李班长送来的不只是节目,是让我们觉得,身后有千万双眼睛在看着我们、爱着我们。”驻徐某部战士张琦的话,道出了官兵们的心声。

战友有难他先上,不是亲人胜亲人

      “松华就是我们的‘后勤部长’。”说起李松华,退伍老兵朱兆鑫红了眼眶。2018年,朱兆鑫下岗后整日酗酒,妻子要离婚。李松华连夜驱车赶到宿迁,把他拉到徐州,安排进自己公司当仓库主管,“咱当过兵的,摔了跟头再爬起来!”如今的朱兆鑫,不仅成了业务骨干,还攒钱买了房。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20年,新兵连战友韩军手术后没钱买轮椅,李松华在战友群里一吆喝,2万元捐款当天就到账;他牵头建的“战友爱心群”,400多名老兵在线上互帮互助,谁家孩子上学难、谁生病住院,总能第一时间收到帮扶。十多年来,他帮助20多位困难老兵解决工作,为2000余名退伍兵做过就业指导,自己掏腰包的钱,连他妻子也说不清具体数目。

843fe3f4f29b477ab13a76d8b3f72a53.jpeg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面对赞誉,李松华总是摆摆手。办公桌上,那张泛黄的入伍通知书旁,放着一张新拍的照片:他穿着迷彩服,和战士们一起坐在训练场上,笑得像个刚入伍的新兵。

      从军营到地方,从士兵到企业家,再到徐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副秘书长,李松华的身份在变,但那颗滚烫的拥军心从未改变。正如他常说的:“我的脚离开了军营,但心,一刻也没离开过。”这份深情,在徐州这片拥军热土上,正续写着新的篇章。

记者 陈艳   通讯员 蔡广银 文/图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