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徐州艺术馆内创意涌动、匠心闪耀。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江苏省学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南京艺术学院提供学术指导的“艺韵匠心”首届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创意作品展在此隆重开幕。144件入围终评的优秀作品集中亮相,既展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之美,又彰显数字技术的创新之力,呈现了江苏职业教育在“艺工融合”领域的丰硕成果。
以展为桥,培育“艺工融合” 复合型人才
作为承办方,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东风对参展师生表示欢迎。“本次创意作品展,不仅是一场思想与技艺碰撞的创意盛宴,更是对各校培养既有技术之能、又具审美之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果的检验。”朱东风坦言:“从作品筹备到展陈布置,我们看到了高职学生对‘匠心’的坚守。同时也期待通过本次展览,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在技艺精进与审美涵养上的双重追求。”
开幕式前,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观看了本次展览,他表示:“近年来,我省持续完善学校美育工作体系,形成了高校美术作品展、高校设计作品展等在内的系列展示平台。而本届展览的创办,我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学生作业,而是具备了‘产业雏形’的创意产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创造’,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高职院校的美育展示体系,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展示交流机会。”
在创作中传承匠心,在实践中突破自我
展览现场,学生作者们化身讲解员,向观众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成长感悟,字里行间满是对创意的热爱与对技艺的执着。
“为了完成这份作品,我们团队找到专业的昆曲老师,深入了解昆曲相关知识。在用3D模型打印出来之前,前后修改了数十版设计。”来自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参展学生乔越涵,指着自己的作品《戏·梦》介绍道。这件作品通过对《牡丹亭》“游园惊梦”元素的创新运用,融合牡丹花这一典型意象,传达昆曲的意境之美。“为了能够使作品具有互动性,我们还设计了茶具NFC交互功能,用手机触碰茶壶盖,就可以进行创意互动,进一步了解昆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学生的王雨欣作品《国家宝藏之文博上新》,则聚焦博物馆,以“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为设计对象,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我们的这个作品具有交互功能,只要伸出手,就可以看到静态的文物会随着手的移动发生变化。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大量运用了AI技术为馆藏文物进行建模与二次创建,将馆藏资源进行动态化呈现,让沉睡的文物在数字世界中“活”起来,以更鲜活、更亲切的方式,赋能文博的传播和发展。”
投票选出心中最佳,见证高职创意力量

开幕式当天,观展师生与嘉宾在展厅内仔细欣赏作品,为心仪的创意佳作投票。“我投给了《纸上新声》,这件作品把当地农村特色与蔡伦造纸的故事相结合,既普及了文化知识又能助力乡村发展,很有社会意义。” 来自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在投票时认真记录每件作品的亮点,“从学生作品中能看到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比单纯的艺术表现更可贵。”
“我最喜欢《石榴籽 运河韵》微景观!没想到徐州工业职业学院的学生能做出这么栩栩如生的作品。”评选嘉宾王先生在作品前驻足许久,“这个作品,依托‘水韵江苏’与大运河文化脉络,巧妙的融合绒花、徐州香包、面塑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呈现各族学生共学非遗的温馨场景,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开幕式后,两场高质量的艺术沙龙接连举行。南京艺术学院专家以“让产品更具艺术与创意”为题展开主题分享,企业专家则围绕“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设计”进行深入解读,从艺术性与实用性双重视角展开对话,为现场师生带来启发。

徐州艺术馆运营总监柳喜峰表示:“144件作品既有对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也有对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充分展现了高职学生将艺术审美与技术实践完美融合的能力。本次展览不再是传统的‘请勿触摸’式观展,而是一场生动的、可对话的‘互动式’创意实践,我们期待徐州艺术馆未来能持续搭建这样高水平的平台,让更多有品位、有特色、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被大家看到。”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6日
期间观众可免费参观
欢迎大家前来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