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徐州桂花香,喜逢“双节”精神爽。看——富国街的脚手架刚拆完,富有“民国”风韵的崭新楼亭便挂起了红灯笼,灯穗在秋风中随风起舞,把墙面染成淡淡的那抹红;艾山的枫叶开始“燃”红起来,从山顶往下轻轻地蔓延,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古黄河的岸边,露营基地的帐篷支成了小森林,等待着月色的降临。当国庆的礼炮声撞上中秋的月饼香,徐州用红色点燃激情,用秋色铺陈诗意,用月色温暖团圆,把双节的氛围熬成了一碗浓醇的“汤”,每一口都藏着烟火气与浓深情。
红色,是基因里的热,是骨子里的燃。徐州的红色,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热。
清晨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晨练的张爷爷带着小孙子指着塔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你太爷爷当年就在这打仗,他说,能看到今天的好日子,值了!”小孙子仰着脑袋,把手里的小红旗举得高高的,红旗在风里猎猎作响。
社区广场上,阿姨们穿着红裙子,踩着《我和我的祖国》的节拍跳舞,裙摆上的亮片比阳光还耀眼。王阿姨说:“每年国庆都要跳,这舞越跳越有劲,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旁边的小娃娃跟着扭屁股,手里拿着奶奶给的糖,嘴角沾着糖渣,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艾山的“红色文化体验营”里,孩子们戴着红军帽,跟着讲解员学打绑腿。“要绑紧,不然走山路会磨脚。”讲解员边说边帮小朋友调整绑带。小朋友穿着小红军服,挺着小胸脯,像模像样地走正步,惹得旁边的家长笑出了声:“这才是国庆该有的样子。”
红色,是徐州的底色,是每一个徐州人心里的“我爱你中国”。当国庆的钟声敲响,这些红色拼成了最动人的画卷,让人心潮澎湃。
秋色,是大地的诗,是收获的歌。徐州的秋色,不是萧萧瑟瑟的,而是热热闹闹、果实累累,让人心生欢喜。
“五彩之境·艾上金秋”音乐嘉年华,把小森林变成了大舞台。枫叶红得像火,风一吹,飘落在吉他手的琴弦上,演奏出秋的味道。伴随着歌声《故乡的云》,台下的人们举着荧光棒,跟着合唱:“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旁边的非遗展演区,糖画师傅正在画兔子,糖稀在石板上流淌,变成了一只可爱的玉兔,小朋友们围在旁边,眼睛盯着糖画,口水都流下来了。
铜山的星洲果园露营基地,梨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梨,像小灯笼一样。人们坐在梨树下,啃着梨听风。“这梨真甜,比超市买的好吃。”大人们一边说,一边给孩子擦去嘴角的梨汁。孩子们在沙池里跑,手里拿着小铲子,堆了一个大大的城堡,城堡上插着小红旗,上面写着“国庆快乐”。
古黄河的钓鱼小镇,芦苇花白了头,像雪一样。人们举着烤串,坐在帐篷前,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色。“这景色真像画里的。”许多露营者一边拍照,一边感慨。小朋友举着烤肠,对着夕阳喊:“夕阳,你好!”夕阳好像听见了,把最后一缕光洒向小朋友,让他的脸像苹果一样红。
秋色是徐州的霓裳,是每一个徐州人的笑声。当中秋的月亮升起,这些秋色的诗行便写成了最甜美的歌,让人心旷神怡。
月色,是团圆的酒,是温暖的光。徐州的月色,不是孤孤独独的,而是团团圆圆、温温暖暖,让人流连忘返。
汉文化景区,姑娘们穿着汉服,提着灯笼,在月下走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汉服飘着,像天上的云。在旁边的猜灯谜区,人们围着灯笼猜谜:“画时圆,写时方,寒时短,热时长(打一字)。”“是日!”一个小朋友喊出声,旁边的阿姨笑着摸他的头:“真聪明。”
星洲果园露营基地,人们躺在帐篷里,看月亮从梨树上爬上来,像个大玉盘,洒在沙池里,为大地铺了一层银色。孩子们拿着荧光棒在沙池里画月亮,画着画着,就躺在沙池里看星星。“妈妈,你看,那是北斗星!”妈妈笑着说:“对,那是北斗星,像个勺子。”
在云龙湖、在大龙湖、在金龙湖……岸边的绿草地上,人们举着酒杯,对着月亮说声“cheers”、问声美好。“今年中秋和国庆一起过,真是太好了。”年轻的丈夫对着妻子说,“平时工作忙,没时间陪你,今天终于可以好好聚一聚了。”旁边的妻子拿着月饼,递给丈夫:“吃口月饼,甜的。”丈夫咬了一口,月饼里的豆沙馅流出来,甜到了心里。
月色是中秋的温柔,是每一个人手里的月饼。当中秋的月亮爬上枝头,这些月色但成了最温暖的光,让人与月相融。
国庆的红色遇到中秋的月色,秋的果实遇到人的团圆,徐州用自己的方式把节日过成了诗。这就是徐州的双节,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代的活力;既有红色的激情,也有月色的温柔;既有秋季的收获,也有团圆的温暖。它像一碗浓醇的汤,熬着传统的根,铸着现代的魂,滋养着每一个人的欢喜与深情。当风里的桂花更香、月亮更圆、国庆礼炮响起时,徐州用壮美的景色、浓厚的氛围,欢庆盛世繁华、喜迎八方来客。
因为,这就是徐州,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生活!
(周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