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大厅的电子屏上,“九证齐发、一日办结”的标语格外醒目;而某校服厂的仓库里,按原定合同生产的校服已落满灰尘,静静躺在角落。这座2024年GDP达2.67万亿元的创新之城,为何会在校服管理这一民生小事上,陷入“一禁了之”困局?
图注:苏州教育局网站截图
创新光环下的治理割裂
苏州的产业创新能力早已树立标杆。在生物医药领域,园区通过“研易达”“检易通”等10余项制度创新,实现企业产品“随到随检”,出口查验时间压缩至1小时内;在营商环境建设上,“企业出海一件事”集成服务覆盖从资质办理到海外维权全流程,惠及全市超3000家外贸企业。
然而,这种治理智慧未能延伸至校服管理领域。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023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的通知》,校服管理的核心是“规范采购流程、保障自愿原则”,明确要求“家长和学生代表占采购工作小组比例不低于80%”“落实生产企业和学校‘双送检’制度”。苏州市教育局2025年8月出台的配套政策也强调“生均年校服费用不超过800元”“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购买”,政策文本本身并未否定征订行为。
但基层执行却完全偏离轨道。苏州某区家长委员会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严格按规定组织投票,2/3以上家长同意采购,合同都签了,突然接到教育局通知‘全面停止’,因为涉及到合同违约,产生的损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更荒谬的是,部分学校不仅禁止新订校服,还要求已到货的校服“暂不发放”,导致学生开学只能穿便服。这种“政策走样”,与园区“精准服务”的治理理念形成同一城市的治理温差。
图注:苏州首个校服博物馆
政策异化背后的懒政逻辑
校服“一刀切禁订”的蔓延,本质是将“规范管理”简化为“停止服务”的懒政思维。这种思维在执行中呈现三重扭曲:将教育部“禁止强制购买”曲解为“不得组织征订”;将“压减非必要款式”极端化为“全面停发所有校服”;将“防范廉政风险”异化为“回避管理责任”。
这种懒政直接违背政策初衷。政策要求“保障家长选购自主权”,却切断了合规采购渠道。苏州某小学校长认为:“如果家长只能从网上买‘三无校服’,学生穿后出现皮肤过敏等,将无法追溯源头。”政策强调“维护市场公平”,却漠视企业合法权益:无锡某校服企业负责人出示的合同显示,按苏州某区学校要求生产的5000套校服,因“禁订令”滞销,直接损失超120万元,后期或将提起诉讼。
破解校服治理困局,苏州无需另起炉灶,只需将产业领域的创新经验平移至公共管理。当务之急是纠正错误执行:对已签订的合法合同,应督促学校按约履行,确需调整的与企业协商补偿方案;对有需求的学校,指导其重建“自愿征订+双送检”流程;对流入市场的“三无校服”,开展专项整治,堵塞监管漏洞。
当苏州能为企业提供“九证齐发”的精准服务,就没有理由在校服采购上搞“一禁了之”。从“产业创新”到“治理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摒弃懒政思维,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这既是苏州作为经济强市的责任,更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