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党心民心,青春同行”实践团赴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聆听历史讲解、观看实物展品、体验场景复原,重温70多年前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决战,探寻战役背后军民协作的深层逻辑,感受团队协作的磅礴力量。
一、历史现场藏协作密码
1948年冬,淮海战役在徐州周边打响。这场持续66天的决战,不仅是军事谋略的较量,更是军民同心、协同作战的生动实践。纪念馆内,泛黄的电文、斑驳的武器、复刻的支前工具,共同勾勒出硝烟中的协作图景,让实践团成员得以窥见胜利背后的“密码”。
图为淮海战役老照片。来源:网络
在“人民战争 深厚伟力”展区,唐和恩的支前故事被实物与文字生动还原。展柜中,一把磨得发亮的小推车车把旁,标注着“行程5000余里”的字样——这段相当于从徐州到北京往返三次的路程,是这位普通民工用双脚丈量的支援线。展区影像资料里,寒冬过河的场景令人动容:战士们脱下棉衣裹住粮食,赤脚踩在冰水中护物资不被浸湿。“解放军在前线流血牺牲,我们这点冷不算什么!”影像中唐和恩的原声讲述,让驻足的实践团成员沉默良久。这种为“胜利”共同目标而凝聚的信念,正是协作的核心动力。
“十人桥”场景复原区前,实践团成员久久伫立。1:1比例的模型里,10名战士站在标注为4℃的河水中,裤腿卷至膝盖,冻得发紫的小腿沾着冰块,双手稳稳托举着带弹孔的木板。模型上方的投影循环播放着水流声与枪声,偶尔“战士”肩膀的微颤,让成员们仿佛能体会到那份刺骨的寒冷与绝不退缩的决心。“他们互不相识,却能在瞬间达成默契,用身体架起生命线。”一位成员在笔记本上写下观察,这正是团队协作中“目标一致胜过言语沟通”的生动诠释。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十人桥”历史故事展区。队员 夏兆翔 摄
二、古今相通显协作本质
若将淮海战役比作一盘大棋,军民协作便是贯穿始终的“棋眼”。纪念馆“逐鹿淮海 决战决胜”展区的70余封电文,记录着前线与后方的协同密码:前线需要粮食,后方民工便星夜运送;战场需要兵力支援,周边百姓便主动带路、传递情报。这种“前线打仗、后方支援”的闭环协作,让实践团成员联想到团队工作的日常。
在纪念馆的互动讨论区,实践团成员看到一组数据:战役期间,543万支前民工与解放军战士形成联动,88万辆小推车构成补给线,9.6亿斤粮食支撑起前线作战。“这像极了我们筹备活动时的分工——有人负责策划,有人对接资源,有人执行落地,缺了任何一环都不行。”一位成员对比道。
图为实践队在会议室交流讨论。队员 夏兆翔 摄
展区内,打了17个补丁的支前棉袄与染血的军衣并排陈列,无声诉说着不同角色的付出:民工未必持枪作战,却用棉衣里的棉花保暖前线;战士未必参与筹粮,却用血肉之躯守护后方安宁。这种“各在其位、各尽其力”的状态,正是团队协作的本质所在。
三、薪火相传续协作力量
从“大王庄战斗”展区的沉浸式体验到烈士英名录墙前的凝视,实践团成员在历史场景中不断深化对协作的理解。墙面油画里层次分明的硝烟、地面塑型弹坑中的模拟步枪零件、头顶传来的“冲啊”呐喊,让成员们感受到:这场胜利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而是无数人向着同一目标冲锋的必然。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大王庄战斗”历史故事展区。队员 夏兆翔 摄
“70多年前,他们用协作赢下了战役;今天,我们在科研、实践、志愿服务中,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纪念馆的留言本上,实践团成员写下感悟。当看到英名录墙上“1927-1948”的生卒年份——那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烈士用生命诠释协作的意义时,成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的“战役”虽无硝烟,却同样需要有人担当、有人付出、有人为团队整体让步。
离开纪念馆时,成员们回望38.15米高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塔身“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基浮雕上,战士冲锋与群众支前的画面交相辉映,恰似对“协作”二字的永恒注解。
四、青春接力守协作信念
淮海战役的胜利,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的功劳,而是军民一心、协同奋进的见证。纪念馆出口处,邓小平同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题词手稿,道破了协作的力量源泉——普通人因共同信念而凝聚的团结,足以创造奇迹。70多年前,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胜利的基石;今天,我们用青春与热情延续着这份信念。淮海战役的团队协作精神,不会因为时光流逝而褪色,它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也在我的心里,成为一生的座右铭。
实践团成员在复刻的“支前小道”上行走时,脚下泥泞土路的“咯吱”声仿佛穿越时空,与当年小推车的“吱呀”声重叠。这条嵌着深浅车辙的小道,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像一条传承之路:70多年前,先辈用协作铺就胜利道;今天,青年需用协作走好新征程。
夕阳下,实践团成员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成员们眼神坚定——他们深知,淮海战役精神中的协作力量,不该只停留在纪念馆的展品里,而应成为学习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在“党心民心,青春同行”的道路上,以协作之姿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篇章。(通讯员 陈冠宇 姜天行 许颖)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的合影。队员 夏兆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