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听鞠小夫的钢琴独奏会,2025.8.22,地点:上海音乐厅。
之前介绍这场演出的推文中,曾经提到曲目很高级,现场聆听,确实有高级感,同时对听众也有一定的挑战。不过,钢琴家确实很好地设计过。
他在现场略作介绍,实际聆听时发现,这套曲目设计的巧妙在于,它不仅有一种理念的说服力,而是现场听虽然需要较多专注,但也会更深几层地感到钢琴家的设计言之成理。
上半场是雅纳切克的《在雾中》和拉威尔的《夜之幽灵》;下半场是舒曼的《森林情景》与斯克里亚宾的第7与第4号奏鸣曲,中间夹着《音诗》Op.32 No.1。
开始听雅纳切克的作品时,第一乐章前半让我感到钢琴家构思这套曲目很多的核心,或许有不少是深化他对于色彩的雕琢。这些年来,鞠小夫对于声音的控制,从品味到技巧琢磨都是用心的。演奏《在雾中》的第一乐章,钢琴家追求弹出特别纤细精美的声音,又始终在摸索音量如何驾驭场地。
到他完全进入状态之后,音响控制的进步也完全体现出来。可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他这次演出的核心并非对于感官美的开拓,而是注目于对乐句表现力的探寻。
鞠小夫也有青年诗人的身份。但或许直到这一次,钢琴家才特别让我在他的演奏中,感受到这另一重身份的投射。诗中某种由语韵表现的色彩,他在此诉诸音响的构思;而整体上“语言”的表现力,钢琴家则是通过分句与微妙的乐句呼吸,以及色彩等方面融为一体加以呈现。
当然,鞠小夫对于音响的用心是分明可见的。雅纳切克的演奏,即显明他对于触键品质的追求。走向高品质的色彩与层次感,确实需要有分量和深度的触键为基础,方才可能到达。
另一方面很关键的,自然是钢琴家对踏板的控制。尤其表现《在雾中》第三乐章的长句,演奏颗粒分明,音质很美,而踏板在塑造色彩和塑造线条轮廓方面多有助益,而并没有任何的模糊效果。这是钢琴家先具备有高度的审美,而后细心磨练才能呈现的。
记得第一次现场听他弹德彪西的时候,虽然音色美的追求已分明可见,但有时依然存在“片段式”的特点:钢琴家尚且不能他的音响的美学覆盖整部作品。而现在,他表现雅纳切克,音响的精细不在演奏印象派之下,整体效果又是有说服力的,控制声音的技巧比前几年大为进步。
然而,钢琴家更吸引我的还是他能用富有表现力的句法来承载发音,及其它不同层面的内容。雅纳切克汲取民歌的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他的音乐自带一种语言般的韵味。不仅在明显的分句方面要顾及,很多微妙的呼吸,整体律动的掌握等等,也要有这种“说话体”般的思维。
钟情于诗歌的人,应该是语言的专家。无论第三乐章长线条中微妙的顿挫,还是第四乐章更为明显的如同用乐器说话般的处理,鞠小夫都弹出富有音乐性的演奏,也让音响的控制有了深层的意义。
拉威尔的《夜之幽灵》中,钢琴家的色彩控制更加精细许多,这当然也符合作品的需要。第二乐章虽不是用乐器“说话”的构思,但表现拉威尔那幅独特的沉郁不祥的音乐画面,鞠小夫对于乐句表现力的挖掘,同样是他体现音乐深度的利器。
表现该作的第三乐章,钢琴家有许多优点。其核心,是在这个完全体现超技构思的乐章中,对于音色美的控制还是相当到位的。
可另一方面,钢琴家偶尔的……譬如某些跑动有点糊等等,倒不用太在意,让我略感缺憾的是:演奏这样技巧高光,曲情异想天开的作品,恰恰需要乐句每每拥有一种内在的工整,作为支撑整个乐章结构的核心,今晚的演奏未尽全功。
恐怕这方面,鞠小夫自己是特别了解的,因为上次他现场弹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的现场演奏,正是特别明显地体现出内在的严整结构是何等重要?而本次,钢琴家对《夜之幽灵》终曲的表现,可能没有达到上次的高度。
不过至少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钢琴家对表现整个乐章演奏的设计还是相当周全的。音色是其中一点,几乎更重要的是力度层次。
能够弹出精美的色彩是一回事,但表现乐章中戏剧性的高潮,绝不能一瞬间失控,陷入某种夯力度的状态。演奏者固然需要充实的力度表现,不能束手束脚,可一旦在整体的层次上缺乏构思,就很容易把整个方向走歪掉。
正如我之前听过某位新锐钢琴家,虽然他音响不错,技巧控制也可能比鞠小夫好一点,但某些戏剧性的段落是力度的失控导致结构的失控,以至于把乐章渐渐导入一种炫技狂想式的整体构图。鞠小夫的框架和很多音乐表现是很好的,尽管还有需要再提升之处。
下半场的斯克里亚宾《第7奏鸣曲》,应该是展现了钢琴家目前高能演绎的天花板。亮点在于,他在那样的高能当中,始终还能给自己留出一些余地。
钢琴家自己说,选择舒曼与斯克里亚宾并列,是由于二人的创作都有一些疯狂的东西。不过他选的作品所体现的疯狂不尽相同。
鞠小夫对《第七奏鸣曲》的诠释,至少体现出艺术性的疯狂还是应该常常伴随精细的控制。无论是发音还是长线的气息,演奏者不能自已陷入狂乱。鞠小夫表现强奏时,能够让音响呈现出柔韧性,避免了粗糙爆裂的声音,让我对他刮目相看。这又是钢琴家有了明确的艺术目标之后,精心训练的结果。
舒曼的《森林情景》,鞠小夫已经灌录过唱片,自然是他特别有心得的演奏,也集中体现了那将乐句表现为诗句般的构思。
或许整体的完成度是录音稍胜,但在句法表现的魅力上,今晚的演奏还胜过他的唱片。至少是这几首:开篇活灵活现的乐句形象,让钢琴好似一位艺术歌曲的歌者般,深入到早期浪漫派的敏感性之中。
第三首,孤独的花,鞠小夫之所以能够深刻地切入作品的美,关键就是综合音响表现与乐句的流动,钢琴家真的抓住了舒曼的内在性。这种敏感和脆弱,在现实中给作曲家带来灾难,体现在音乐中,却是他的魅力所在,鞠小夫是理解这种特质的
表现第四首,恶名昭彰的地方,钢琴家犀利地捕捉那些碎片式的绝美乐段,再将它们织入整体的手法,再次体现了他对早期浪漫的理解。终曲弹出真正饱满的抒情性,但又不会破坏特性小品本身精美的格局。(文:张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