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 大美徐州——杜政民中国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
承办单位
徐州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徐州书画院)
协办单位
广东惠州画院
山东济宁市文化交流协会
徐州市美术家协会
徐州市彭城画派研究会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
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
徐州市书画艺术研究会
民建徐州市委会云龙基层委
睢宁县美术家协会
支持单位
徐州市文和堂文化中心
徐州志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火狐文化研究院
开幕时间
2025年8月30日上午10:00
展览日期
2025年8月30日--2025年9月5日
展览地点
徐州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徐州书画院) 原 徐州展览馆 {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54号)
策展人
岳 凯
前 言
“乡情”二字本指家乡之景,而常言之“乡情”,实为对故乡思念之情怀。古人多有思乡之句,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近乡情更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其情深似海。无论久居故土,抑或离乡数日、数月、数年,游子心中无不萦绕眷恋之思。因工作生活之故,我亦曾离乡十余载,客居南海之滨。每遇远方故人,所询亦多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般殷切。虽无古人那般淋漓的文辞表述,然常有对故园一草一木的描绘,付诸丹青,染笔墨之迹。
吾乡徐州,古称彭城,乃两汉文化发源地,自古彭城列九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点星罗棋布,一砖一瓦、片木片石,皆烙历史印痕。燕子楼空,佳人犹在;拔剑泉涌,水流千年;白云洞幽,云飘缕缕;《放鹤亭记》由云龙山而生,闻名遐迩,云龙山因《放鹤亭记》而名扬天下……。今日之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笔墨所至,不尽乡情。借苏东坡赞徐州诗“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之意,而谓:“佳处方易识,当有图中知”。
时值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发展,力推文化强市建设,精心打造“彭城画派”,广推“彭城七里”文化旅游名片。恰逢其时,为加强与书画艺术界同仁学习交流,歌颂大美徐州自然与人文风景,抒发热爱家乡之情,助推“彭城七里”的文化旅游名片。则“彭城七里·大美徐州——杜政民中国画作品展”于徐州举办。所展之作,皆为由“彭城七里”至古彭大地景物的点滴感悟,堪称“徐州百景拾萃”。并选择部分曾在省、国家级展览中入选的作品回乡省亲,汇集于此。
意在以传统中国画创作形式,描绘“彭城七里”文迹,写徐州百景之萃。历数年实地写生,融传统笔墨之表现力,多以现场对景创作为主,力避导游图示再现之状,恪守中国画艺术准则,彰显书、画交融之意境,体现中国画艺术之内涵。
然,吾乡大美,可绘之景俯拾皆是。区区百景拙作,不过大美徐州之沧海一粟,权作抛砖引玉,期与同道共颂乡邦。
(乙巳夏杜政民于耕云斋)
杜政民,又名正民,徐州人,1958 年生于睢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惠州画院特聘画师、介休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国画作品十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国家级展览,并多次获奖。获授“印中友谊艺术家”、“全国中青年山水 50 家”等殊誉。
出版个人专集:《杜正民山水画集》(2003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江苏省美术家精品集—杜正民中国画专集》(2005年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精英—杜正民》(2015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等高等院校美术教学范本—杜政民水墨彭城精品选集》(2024年四川美术出版社)。有多幅作品分别被湖南美术馆、徐州博物馆、惠州博物馆、李可染艺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部分展览作品
云龙湖畔春汛来 (34x34cm) 2022年
小南湖苏公瓦舍一角 ( 65x45 cm) 2021年
彭祖园望鼎桥上远眺泰山 (70 X25 Cm ) 2022年
眼前墨韵生 (69x46cm) 2022年
九顶山色 (65x45c m) 2020年
草木清风香 幽丛多快哉 (69x46cm) 2022年
和园荷韵 (100x50cm) 2022年
春润钟鼓楼 (100x50cm) 2022年
点石园一隅 (50x25cm) 2024年
云龙山色 (576x180cm) 2025年
凝山川于笔墨铸乡魂于丹青——杜政民“大美徐州”主题创作的文化解码
文/岳凯(徐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当一位艺术家以半世纪艺途积淀锚定故土叙事,“彭城七里大美徐州”便不再是单纯的展览命题,而是一场以水墨为媒介重构城市精神基因的文化实践。杜政民先生此次个展,以双重文化身份(徐州文脉的承载者/岭南风物的诠释者)与双向艺术视野(传统笔墨的当代转译/地域美学的跨域对话),在徐州展览馆铺展了一场关于乡愁与创新的深度对话,其价值不仅在于作品呈现,更在于为地域美术创作提供了可资镜鉴的学术范式。
一、从睢宁启蒙到南北融通:艺术基因的形成与蜕变
杜政民1958年生于徐州睢宁——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中国儿童画之乡”,民间艺术的朴拙生机与集体审美意识,构成其艺术基因的第一重密码。邻居美术教师的日常挥毫、小学图画课上对雷锋画像的临摹、勤工俭学场景的写生记录,看似零碎的启蒙实则埋下“艺术即生活”的种子。这种原生性的艺术感知,在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的系统训练中得到升华:他临摹宋元山水的格法森严,研究黄宾虹“五笔七墨”的精微奥义,1996年毕业时已构建起扎实的传统笔墨体系。
而真正塑造其艺术品格的,是成为郭公达先生入室弟子的深刻烙印。1999年腊月那场“程门立雪”的拜师经历,不仅是仪式性的传承,更意味着黄山画派“浑厚华滋”笔墨精神与彭城画派“雄健朴茂”地域气质的基因融合。郭公达先生对其长卷习作的补笔修改,师母李碧霞的殷殷教诲,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内化为他的艺术信条。2008年因工作需要南下惠州后,岭南蕉林的氤氲气象与客家文化的温润特质,又为其注入“刚柔相济”的新维度。
二、“身即山川”的在地化实践:彭城题材的美学突破
展览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杜政民“身即山川”艺术理念的具象化诠释。这一源自五代荆浩的画学思想,在他笔下被赋予双重内涵:既是对自然山水的精神观照,更是对故土文化的血脉皈依。
1. 历史空间的笔墨转译
“大美徐州”系列绝非简单的地标再现,而是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符号系统的创造性实践。
云龙山的多元呈现构成叙事主轴:《入门即是放鹤地》以“前景焦墨树干/中景灰调山门”的层次对比,将登山揽胜的豁然之感转化为视觉韵律;《放鹤亭记》以“深重积墨写山、留白衬亭”的奇险构图,精准呼应苏轼“冈岭四合,独缺其西”的文辞意境;《云龙山深远趣幽》则以四条屏连缀成“山中剖面图”,墨点堆积的山峦肌理与亭阁留白形成“浑厚与空灵”的对话,暗合徐州“文迹累累”的人文特质。
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更显深邃的潘安湖写生组画聚焦采煤塌陷区的生态蜕变,芦苇蒲草的“虚实相生”与桥廊的“线性引导”,既展现当代徐州的生态觉醒,又以“多幅组合”的形式暗喻时空的流转;《九里山色》大屏景中,积墨形成的“多朝土层”质感,让楚汉古战场的雄浑气象获得可触摸的历史厚重感。
2.乡土母题的范式升级
其突破在于将“故园情怀”从抒情层面提升为文化人类学的观察维度。
建筑景观的文化解码:《燕子楼写生》以传统“S”形构图勾勒飞檐翘角,浓重墨色的树丛与淡墨古树形成“刚柔对比”,既再现“两面临水”的物理空间,更暗合“佳人犹在”的诗意传说;回龙窝写生以“水平线构图”整合明清民居与明代城墙,青瓦的“鳞次栉比”与巷道的“纵横交错”,实为《考工记》营城智慧的当代转译。
自然意象的精神隐喻:《远山近水情无尽》以“深远法”构绘云龙湖,水鸟的“翱翔-钻水-惊起”动态序列,在黑白灰主调中注入生命韵律,让“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当代风貌跃然纸上;《春到彭园》以“淡赭墨水晕染”与“斜枝取势”,将阳春三月的生机转化为笔墨的“动感张力”,完成从自然景象到精神气象的升华。
形式语言的跨界实验:《水墨彭城》以“六幅分组构图”打破传统长卷范式,每幅“书法用笔写山石”的个体完整性与“装饰条连缀”的整体意境,实现了“传统笔墨”与“当代装置意识”的创造性融合,成为地域叙事的形式革新样本。
三、国展菁华中的学术坐标:从地域到时代的艺术张力
展览同期呈现的国展获奖作品,构成解读其艺术广度的重要参照系。这些创作既展现了他驾驭多元题材的能力,更印证了“彭城根脉”如何支撑其突破地域局限的美学探索:
《邮驿路远运河情长》(2019年国展最高奖)以“电线杆切割古驿道”的视觉冲突,将高邮作为运河枢纽的历史地位置于“古今交通文明对话”的框架中,积墨形成的“历史层积感”与焦墨勾勒的“现代线性符号”构成强烈张力; 《千年芙蓉镇湘西水墨情》(2020年国展最高奖)将彭城笔墨的雄健融入湘西的灵秀,青黛色调与赭石基底的碰撞,实为地域色彩美学的跨域实验;《待行江海通天下》(2019年国展入选)以船舶矩阵的构成主义排列,将海港景观转化为“开放包容”的精神隐喻,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追求,与“大美徐州”系列的“精微中见宏大”形成互文。
这些作品共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学术路径:从地域风情的捕捉到文化基因的提取,最终抵达对时代精神的隐喻性表达,完成了从“观物”到“观道”的艺术升华。
四、教学范本的深层意义:地域美学的范式确立
2025年四川美术出版社推出的《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学范本-杜政民水墨彭城精品选集》,绝非普通的作品集结,而是其地域主题创作获得学术认可的标志性事件。这部以20幅“水墨彭城”系列为核心的范本,构建了可拆解、可传承的地域美学体系:
在技法层面,其“分组构图法”(如《水墨彭城》)、“多屏连景式”(如《云龙山深远趣幽》)打破传统山水的时空局限,为表现复杂地域景观提供了新范式;在文化层面,对苏轼“冈岭四合”意境的现代转译(《放鹤亭记》)、对《考工记》营城思想的视觉诠释(《回龙窝写生》),打通了古典文学与当代视觉艺术的壁垒;在教育层面,从潘安湖“写生稿到创作稿”的过程解析,将“乡愁如何转化为艺术语言”的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创作方法论。
这种将个人创作上升为学习范式的实践,使徐州山水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成为可被当代艺术教育体系接纳的“活态教材”,其意义远超作品本身。
结语:新彭城画派的精神锚点
站在徐州展览馆的展线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总结,更是一部用笔墨书写的“彭城文化记忆史”。从云龙山的晨雾到云龙湖的晚韵,从放鹤亭的诗魂到潘安湖的新绿,杜政民以“赤子之心”为笔、“乡土之情”为墨,在传统与当代的交汇点上,为彭城画派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涵。
此次展览的价值,在于它证明:真正的地域创作从不困于一隅,而是以故土为根基,在时代语境中生长出更辽阔的艺术疆域。当《水墨彭城》的范本走进高校课堂,当“大美徐州”的笔墨打动每一位观者,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位艺术家对家乡最深沉的致敬,莫过于让其文化基因在笔墨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谨以此序,致敬杜政民先生的艺道坚守,并预祝展览圆满!
(注:该文为“彭城七里 大美徐州—杜政民中国画作品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