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普韵传薪,共绘红原”小队于7月26日至8月2日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开展2025“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精准把脉,深入调研摸清需求
推普小队始终牢记关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抵达红原后,队员们第一时间走访瓦切镇人民政府,与基层干部、牧民代表围坐畅谈,详细了解当地语言使用现状:老一辈牧民多习惯藏语交流,年轻一代虽能听懂简单的普通话,但在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上仍有提升空间。对当地实际情况的掌握,为团队后续开展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小队还走上红原县街头、乡村集市,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乡亲们普通话使用现状实际与诉求。交流中,队员们采用亲切的方言与普通话穿插的形式,引导老乡们分享普通话使用感受。从街头到巷尾,队员们收集的不仅仅是数据,更包含着当地居民对普通话学习的迫切需求与真诚期待,为后续开展精准推普活动筑牢根基。
走进牧家:双语交流解难题
夕阳西下,牧民的帐篷升起袅袅炊烟。队员们带着便携式音响和双语手册,走进一个个牧家小院。“阿爸,‘合作社’用普通话说就是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赚钱的组织。”队员一边用手比划着分工协作的样子,一遍耐心解释,帮助牧民吃透政策文件里的关键词;针对牧区常遇到的养殖技术、旅游经营问题,队员们提前用普通话录制科普音频发给牧民,方便他们随时反复收听;夜幕降临,在篝火旁,大家围坐在一起,牧民们唱着藏语歌谣,队员们用普通话朗诵着诗歌,语言的隔阂在歌声与笑声中渐渐消弭,心与心的距离越靠越近。牧民索朗大叔望着跳动的火苗感慨道:“会说普通话,就能更好地和外面的人打交道,我们的牦牛奶也能卖得更远了!”
讲座推普,解码语言现状
推普小队成员走进瓦切镇人民政府,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普通话讲座。讲座围绕普通话发音规范、日常交流实用技巧等内容,结合乡村生活场景,从基础的字词用语到成语含义解析,为乡村发展注入鲜活的语言动能。
讲座采用集中授课、互动问答和情景交流的方式,注重理论讲解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现场设置的互动绕口令环节尤为热烈,乡亲们踊跃参与,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纠正发音、熟悉韵律,既提升了普通话水平,更激发了学习热情。讲座结束后,乡亲们们还追着小队成员询问“直播带货”、自己的名字等的普通话发音,这次活动以扎实有效的形式,为推动基层普通话普及工作写下了生动的一笔。
笔墨传情:规范字里写温情
推普小队在红原县中心广场推普点位开展了“推广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主题活动,成员们备好笔墨纸张,邀请居民参与书法创作。老人写下苍劲有力的“国泰民安”,孩童用稚嫩笔触描摹“我爱祖国”,规范字在笔尖流淌,普通话于交流中升温。成员们穿梭其间,指导书写、讲解规范字知识,让“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理念,融入居民日常书写与表达,以文化传承之姿,深化推普内涵。
初心如磐,共赴振兴征程
小队还走进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基地参观。在基地老师的讲解下,成员们聆听科学家扎根高原、科研报国的故事,感受“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高原科研精神。参观实验室、翻阅科研成果,科学家们以普通话交流学术、传承精神的场景,让小队深知推广普通话,于文化传承、科研交流乃至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更坚定了持续推普、助力发展的信念。
推普实践,小队以行动践行使命:让乡村居民普通话普及率提升,让普通话成为工作交流、日常沟通的“通用语”;以推普为纽带,联结社会实践与乡村发展,助力文旅宣传,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动能。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推普小队,用脚步丈量乡土,用语言传递温度,以推普之笔,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未来,他们还将继续秉持初心,让普通话的种子在更广阔的乡村扎根、生长,为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力量!
(撰稿人 罗晞涵 陆怡霏 黎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