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宪法精神在翰墨飘香中浸润民族心田——浅析“书宪之华”·书“说”《宪法》书法作品展

2025-08-21
来源: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瑰宝,承载着千年文化精髓,于提按顿挫间书写民族精神,于墨韵流淌中传承文明基因。当铁画银钩的书法艺术邂逅庄重崇高的宪法文本,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就此展开。江苏省徐州市知行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在徐高校等单位,即将共同主办的以“书宪明理 翰墨弘宪 宪于行 学用相长”为活动主旨的“书宪之华”——百名书法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法作品展,正是以笔墨为媒,架起宪法精神通向人民心灵、融入时代血脉的桥梁。

书宪明理:笔墨生辉,照鉴法治精义

“书宪明理”,强调以书法这一具象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实现对抽象法治理念的深刻认知与情感共鸣。百名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的不仅是宪法条文的一笔一划,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法治原则、价值追求与人民意志的虔诚领悟与生动诠释。

形式即认知。书法创作是高度专注、凝神静思的过程。书法家们在研读宪法条文、把握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通过笔锋的流转、结构的经营、章法的布局,将抽象的法治概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铁画银钩间,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刚直刻画;墨色浓淡处,是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的温情渲染;行笔节奏中,是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核心要义的磅礴书写。每一次运笔,都是对宪法精神的一次深度思考与内在确认。

艺术化启迪。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其超越文字表意的审美感染力。当庄严的宪法条文以或雄浑、或秀逸、或古朴、或现代的书法风格呈现时,其蕴含的理性力量被赋予了感性的温度与艺术的感染力。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不仅阅读了宪法内容,更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亲近宪法、理解宪法,于无声处感悟法治之真谛,于无形中培育法治之信仰。笔锋流转处彰显法治精神,翰墨氤氲间传递宪法温度,这本身就是一场无声而深刻的普法教育。

翰墨弘宪:文化铸魂,共塑时代符号

“翰墨弘宪”,旨在充分发挥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独特优势,将宪法精神升华为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全民共享文化符号,使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恒久生命力。

艺术赋能法治。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认同。将宪法精神融入书法创作,实质上是将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嫁接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根系之上。书法艺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和传播力,为宪法精神注入“中国风骨”与“民族气派”,使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成为可感、可知、可亲、可敬的文化意象。书法作品所营造的庄重、典雅、和谐、力量等美学意境,与宪法所追求的秩序、公正、权利、尊严等价值理念高度契合,相互辉映。

符号凝聚共识。当百位风格迥异的书法名家共同书写宪法,其作品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矩阵。这些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巡展,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将成为新时代弘扬宪法精神、彰显法治力量的鲜明文化标识。它们如同璀璨星辰,在公众心中点亮尊崇宪法、信仰法治的明灯,将抽象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目标,具象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文化认同,有效凝聚起全社会尊宪守法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追求。中华翰墨因此成为法治信仰的绝佳载体,宪法精神也借此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成为新时代共同的精神图腾。

尊宪于行:知行合一,恪守最高准则

“尊宪于行”,直指宪法实践的核心要义,强调宪法不仅是写在纸上的根本规范,更是指导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和公民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本次展览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宪法精神从文本走向实践,从认知内化于心升华为行动外化于行。

文本的实践转化。书法家们精心书写的宪法条文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呈现,更在于对条文背后所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等核心内容的反复咀嚼与深刻体认。书写的过程,就是一次庄严的确认: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依据,是国家意志的最高体现,是全体公民必须一体遵循的根本行为准则。展览本身即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庄严宣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框架内活动,任何行为都不得与宪法精神相违背。

行动的自觉指引。“尊宪于行”要求将宪法精神融入日常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于领导干部,意味着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依宪执政、依法行政,将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对于普通公民,意味着要自觉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权益、化解矛盾、参与社会治理。展览通过书法艺术这一极具感召力的形式,强化宪法作为“行动中的最高法”的权威形象,激发全社会将宪法信仰转化为自觉遵守和积极实践的强大动力。每一次提笔落墨,都是对“行有所止、权有所规”的无声承诺;每一幅展览作品,都是呼唤“奉法者强则国强”的行动宣言。

学用相长:循环往复,涵养法治生态

“学用相长”,深刻揭示了本次活动的长效价值与内在机制——通过“书写”(学)深化对宪法的理解,通过“尊行”(用)检验和巩固认知,二者相互促进、循环提升,共同涵养尊宪守法的社会土壤,培育个体法治素养。

书写深化认知。书法创作要求创作者对书写内容有深入理解和情感投入。书法家们为了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宪法书法作品,必然要反复研读宪法文本,探究其立法原意、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这种主动、深入的学习过程,远比被动阅读更为深刻。书写本身也是一种记忆强化和内化过程,一笔一划的勾勒,都是对宪法知识的巩固和对法治精神的体悟。对于参与者和观众而言,欣赏不同书体、不同风格演绎的宪法条文,也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多维度、多层次地理解宪法内涵。

实践反哺认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宪法的认知是否深刻、信仰是否坚定,最终要在社会生活和具体实践中接受检验。当个体或组织在行使权利、履行职责、解决纠纷时,自觉运用宪法原则和精神指导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完善对宪法的理解,这就是“用”对“学”的深化与升华。实践中的困惑与挑战,又会促使人们回到宪法文本和原理中寻求答案,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本次展览及其引发的广泛社会讨论,正是提供了一个激发思考、促进实践、推动学用紧密结合的宝贵契机。

生态长效滋养。当“学”(理解宪法)与“用”(践行宪法)形成良性互动,个体法治素养得以持续提升,全社会尊宪守法的氛围日益浓厚,法治文化得以繁荣发展。这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法治生态,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厚根基。本次书法展,正是播撒法治种子、涵养法治生态的重要行动,其深远意义在于点燃法治信仰的星火,让宪法精神在学与用的交融中生生不息,让法治的力量在每一个个体的自觉践行中汇聚成磅礴江河。

书宪之华:书写时代,墨润壮丽山河

“书宪明理 翰墨弘宪 尊宪于行 学用相长”,这十六字主题不仅是本次“书宪之华”——百名书法家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书法作品展的灵魂,更勾勒出一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法治中国建设的清晰路径。我们诚挚邀请全国书法名家挥动如椽巨笔,以饱含深情的墨韵书写宪法华章;我们热切期盼社会各界走进展厅,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感悟法治的力量,在宪法精神的洗礼中坚定前行的方向。

让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法治光芒,让宪法精神在翰墨飘香中浸润民族心田。愿这场融合传统之美与现代之治的艺术盛宴,成为深化全民法治信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印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征程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法治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笔走龙蛇间——宪法精神如春风化雨;墨染宣纸处——法治信仰如山岳巍然!

煮字烹鲜

2025年8月21日写于古彭城徐州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