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线上“七彩课堂”:跨越山海的普通话与诗心之约

2025-08-10
来源:南通大学

在南通大学举办的线上“七彩课堂”活动中,一群充满热情与爱心的志愿者跨越地域的阻隔,与中西部地区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温暖而意义非凡的学习之旅。其中,七彩课堂志愿者与来自青海贵德的高二藏族女生加改卓玛的对接故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这段特殊的交流时光。

图为上课内容 南通大学文学院 臧潇雅 供图

初遇:不自信的藏族少女

活动伊始,当视频那头羞涩的加改卓玛出现在屏幕上时,志愿者便感受到了她的紧张与不自信。在交流中,加改卓玛操着一口带着浓厚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声音细小且犹豫,她皱着眉头,眼神里满是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的担忧。她轻声说道:“老师,我小学和初中上的都是民族学校,大部分时间都说藏语,我担心自己普通话说得不好,和别人交流会有困难。”这种不自信,如同阴霾一般笼罩在她的心头,也深深触动了志愿者的心。

破冰:普通话重要性的讲解

为了让加改卓玛重拾信心,志愿者志愿者决定从普通话的重要性入手。她耐心地解释道:“普通话就像是一座桥梁,它能让你走出家乡,和全国各地的人交朋友,把青海贵德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文化分享给更多的人。想象一下,当你用标准动听的普通话向别人介绍青海湖的湛蓝、茶卡盐湖的纯净,还有你们藏族那绚丽的服饰和热情的舞蹈,那该多酷啊!”为了让加改卓玛有更直观的感受,志愿者还播放了一些用标准普通话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的视频。看着视频里流畅的表达和精彩的介绍,加改卓玛的眼神中逐渐闪烁出希望的光芒。

提升:针对性发音纠错训练

接下来,志愿者针对加改卓玛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志愿者从声母、韵母的发音开始,一个音一个音地纠正。比如,加改卓玛在发“zh、ch、sh”这几个音时总是分不清,志愿者就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反复的示范,让她感受舌头的位置和气流的方向。“你看,发‘zh’的时候,舌头要卷起来,抵住硬腭前部,然后慢慢放开,让气流出来。”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加改卓玛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虽然一开始还是有些生疏,但她的努力和坚持让人动容。

除了单个音节的纠正,志愿者还通过朗读短文、对话练习等方式,让加改卓玛在实际运用中提高普通话水平。每一次朗读后,志愿者都会认真地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予鼓励和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改卓玛的发音越来越标准,表达也越来越流畅。

图为志愿者在教学 南通大学文学院 臧潇雅 供图

蜕变:自信询问与深入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加改卓玛的变化十分显著。在一次交流中,她鼓起勇气,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再三询问志愿者:“老师,您觉得我现在的普通话标准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时,她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如同青海高原上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有了自信的加持,加改卓玛的话匣子也渐渐打开了。她们的话题从普通话学习延伸到了对现代诗人的看法。加改卓玛兴奋地分享着自己对海子诗歌的喜爱,她说:“海子的诗里有一种对家乡、对自然的深情,就像我们青海的大地一样,广阔而深沉。”志愿者也分享了自己对顾城诗歌的理解,她们还惊奇地发现两人都喜欢青年作家周自横的诗,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在诗歌的世界里畅游,仿佛忘记了时空的距离。


图为加改卓玛在认真上课 南通大学文学院 臧潇雅 供图

意义:跨越山海的心灵共鸣

这次线上“七彩课堂”活动,对于志愿者和加改卓玛来说,都意义非凡。对于加改卓玛而言,她不仅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更收获了自信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对于志愿者来说,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付出所带来的改变,也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志愿服务的价值。

在这个跨越山海的线上课堂里,普通话成为了连接两颗心灵的纽带,而诗歌则让她们的交流更加深入和富有内涵。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加改卓玛会带着这份自信和对知识的渴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这段特殊的经历,也将成为她们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通讯员:臧潇雅)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