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云端推普”:跨越山海,让家乡文化“声”动四方

2025-08-10
来源:南通大学

“茶卡盐湖像天空之镜,牦牛肉干香而不腻,塔尔寺的建筑庄严肃穆,每一处都承载着青海的独特韵味……”近日,南通大学“七彩课堂”志愿服务团队突破地域的藩篱,借助云端课堂这一创新形式,为青海的少数民族学生精心定制普通话课程。在耐心纠正学生发音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用标准的普通话生动讲述家乡故事,让家乡文化在云端绽放光彩。

8月4日,该校志愿者臧潇雅为青海回族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量身打造了一堂别具特色的语言文化课。考虑到当地学生独特的发音特点,课程精心设计了“方言辨听”“美食推介”“景点解说”三个教学模块。在“方言辨听”模块中,学生们通过聆听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音频,敏锐捕捉发音差异,为纠正发音奠定基础;“美食推介”模块里,孩子们纷纷化身“美食小主播”,用不太熟练但充满热情的普通话介绍家乡的特色美食,从香醇的酥油茶到鲜美的手抓羊肉,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景点解说”模块则让学生们仿佛成为了家乡景点的导游,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茶卡盐湖的纯净、青海湖的辽阔,将家乡的美景一一呈现在大家眼前。



云端课堂上,学生马晓丽的表现格外亮眼。曾经,她觉得普通话学习困难重重,发音总是不够标准。但在这堂课上,她不仅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纠正了发音问题,更在老师的鼓励下,用标准的普通话生动地描述起家乡的美景美食。她兴奋地说:“以前觉得普通话很难,现在发现它能帮我把家乡的美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我特别有成就感!”

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云端授课 + 定制课程”模式,三年来已累计服务中西部少数民族学生200余人次。项目负责人介绍,今年特别强化了“用普通话传播家乡文化”的教学目标。通过“1对1”的发音指导,志愿者们针对每个学生的发音问题,制定个性化的纠正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发音;开展“情景化”表达训练,模拟各种实际场景,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普通话的运用能力。如此一来,学生们既能说好普通话,又能用普通话讲好家乡故事,真正实现了语言与文化的融合。

下一步,项目团队还将举办“云端家乡故事会”,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届时,孩子们将在云端相聚,用流利的普通话分享自己家乡的独特文化、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家乡的魅力。

“这种跨越地域的云端推普模式,既解决了学生的发音问题,又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信。”语言教育专家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定制化的云端课程,这些青海学子正在成为家乡文化的“小代言人”。他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将家乡的美景、美食、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爱上青海。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孩子在这片云端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家乡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通讯员:臧潇雅)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