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为积极响应国家智慧助老号召,徐州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智守安康传暖意,青春护航反诈行”实践团,先后前往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民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民安社区及吉山老年护理院,开展了一系列以智慧助老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教育铸魂、科技助老赋能、健康服务暖心、文化传承聚力,让银龄群体在数字时代感受青春温情。
红色铸魂:从淮海精神中汲取服务力量
实践团首站走进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展厅内,泛黄的支前账本、锈迹斑斑的独轮车、复原的战争场景,将成员们带回“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的峥嵘岁月。讲解员讲述着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百姓连夜赶制军鞋的故事时,实践团负责人余锦涛驻足在一幅支前群众合影前良久。“前辈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人民至上’,我们今天的助老服务,就是要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余锦涛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这场沉浸式红色教育,让成员们对服务意义有了更深理解。“以前觉得助老是完成任务,现在明白,这是青年对‘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践行。”实践团成员陈春宇说。带着这份感悟,团队开启了后续的助老服务。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余锦涛供图
科技助老: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便民桥”
“姑娘,这微信视频咋总发不出去?”在民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2岁的刘爷爷举着手机,向实践团成员董秀娟问道。针对老年人“用机难”痛点,实践团在此开设“指尖课堂”,陈春宇的智能手机培训讲座成了“爆款课程”。
“社保认证就三步:点这里、输这个、确认好。”陈春宇手持手机现场演示,将复杂流程拆解成“三步口诀”。刘爷爷怕记不住,用铅笔在笔记本上画下操作步骤,陈春宇笑着补充:“爷爷,您画的这个‘箭头’比我们PPT还清楚!”
为让服务更精准,团队创新“集中授课+一对一辅导”模式。在民安社区,张艳红遇到一位因不会定闹钟而发愁的老人。她握着老人的手,从“设置”图标找到“时钟”,再到选择时间、确认保存,一步步引导。“以前总怕按错键,现在敢自己试了!”老人独立完成操作后,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
反诈科普同样关键。成员们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揭露“养老诈骗”套路:“说‘保健品包治百病’的,多半是陷阱”“陌生链接不能点,验证码千万别给”。68岁的赵大爷听完后拍着大腿:“孩子们讲得透,以后再也不怕上当了!”。据统计,仅民健、民安两社区,团队就服务老人200余人次。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戴菁岑供图
健康护航:让专业服务抵达“心坎里”
“陈奶奶,您试试按这个百会穴,头晕时揉一揉能缓解。”在吉山老年护理院,实践团成员一边为老人推拿肩颈,一边传授保健技巧。这里的80余位老人,成了“健康护航”行动的直接受益者。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常见病,团队开展专题讲座。“吃得太咸、动得太少,血压就容易‘调皮’”“每天走走路,血糖稳得住”……成员们用通俗比喻讲解医学知识,老人们听得认真,不时举手提问:“我晚上总失眠,和血压有关吗?”“糖尿病能吃水果吗?”
更贴心的是“手把手”服务。学过推拿的成员为老人按摩肩颈,缓解久坐酸痛。67岁的陈奶奶常年受肩痛困扰,体验后连连称赞:“孩子们手法专业,按完浑身轻快,比贴膏药还管用!”团队还教大家“足三里揉按增强免疫力”等简单技巧,让健康管理融入日常。
“他们不仅带来服务,更带来‘早预防、早管理’的理念,这才最珍贵。”吉山老年护理院院长说。
科技探趣:四足机器人走进银龄生活
当科技与养老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实践团在服务中引入的四足仿生机器人,为老人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未来智慧养老的窗口。
实践团成员李伟丽带着这个“特殊伙伴”,先后走进民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吉山养老院和民安社区。“大家看,它有四条灵活的‘腿’,能像小狗一样平稳走路,还能听懂我们说话呢!”李伟丽举起机器人,边演示边讲解其构造:“内部的传感器就像‘眼睛’和‘耳朵’,能感知周围环境,接收语音指令。”她操控着机器人完成前进、转弯、挥手等动作,老人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好奇的光,不少人前倾身体凑近观察,78岁的周爷爷喃喃道:“这小东西真能自己动?”
互动体验环节更掀起了小高潮。65岁的张奶奶有些犹豫地对着机器人旁边的手机说:“你好呀。”话音刚落,四足机器人立刻抬起前端的机械臂,左右摆动着“挥手”回应,动作灵活得像个打招呼的小朋友。“哎哟,真听懂了!”张奶奶惊喜地拍起手,周围的老人们也跟着笑起来,掌声和赞叹声此起彼伏。82岁的刘爷爷不甘示弱,试着说:“转个圈。”机器人果然原地打了个转,逗得他直念叨:“现在的科技真厉害,能帮着照顾人就更好了!”
李伟丽告诉老人们,这种机器人未来可能用于协助护理、陪伴聊天,甚至监测老人身体状况。“比如老人独自在家时,它能通过传感器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家人。”这番话让老人们充满期待。
图为四足仿生机器人与老人们互动。余锦涛供图
从智能手机到AI技术,从健康服务到机器人互动,徐州医科大学实践团用青年的智慧与热情,让银龄群体触摸到科技的温度,也让“智慧养老”从概念变成了可感知的生活场景。
文化赋能:当传统戏曲遇上AI科技
“这段《霸王别姬》,我年轻时在戏园子里听过!”在民健社区“心连心·乐享银龄”活动现场,75岁的王大爷跟着戏曲选段轻轻哼唱。实践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结合,带来别样体验。
活动先播放经典选段:京剧《霸王别姬》刚柔并济,豫剧《穆桂英挂帅》英姿飒爽,熟悉旋律唤起集体记忆。随后的AI绘脸谱环节更让老人们称奇。“您想要关羽的红脸,还是张飞的黑脸?”成员引导老人用手机AI搜索,屏幕上立刻跳出各式脸谱。“这AI真神了,我想找赵云脸谱,一搜就有!”王大爷兴奋地尝试着。
老人们挑选心仪图案,在空白面具上创作。81岁的周奶奶视力不好,成员们扶着面具陪她涂色,完成后老人像孩子般笑了:“这辈子第一次画这,真有意思!”
四足仿生机器人的登场更添欢乐。在民安社区,成员李伟丽讲解机器人原理并演示,当一位老人说“你好”时,机器人抬起“手臂”挥手回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以前只在电视上见,没想到能离这么近!”老人的好奇与欢乐,让科技有了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在活动后合影。余锦涛供图
“这些年轻人用耐心和智慧,帮老人们跨越了数字鸿沟,更拉近了代际距离。”民健社区党委负责人评价道。这场实践,让徐州医科大学的学子们在服务中锤炼本领,用青春力量温暖银龄岁月,践行着“强国有我”的誓言。(通讯员 余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