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下午,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联合市旅游业协会在徐州圣旨博物馆成功举行徐州汉代“四绝”之汉玉专题研讨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徐州汉玉堪称一绝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连日来,一些社会团体和专业人士纷纷慕名赴两汉文化研究会调研交流,共同致力于徐州汉代“四绝”弘扬和文化传承。
7月28日下午。一场以“筑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全力打造两汉文化研学新高地”为主题的汇报交流活动在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多位文化界、教育界及非遗传承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两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学新高地建设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谢玉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留学生——采矿工程博士瓦哈布(喀麦隆)与汉语言专业阿米娜(阿尔及利亚),与徐州紫砂博物馆馆长张宏震一行,专程赴研究会进行汇报交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副会长夏凯晨,《两汉文化》编辑部副刘玉芝,办公室主任张子文,三国(季汉)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宗乾,全媒体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成军、郭立忠等出席并参与讨论。
聚焦徐州汉玉,赋能徐州文旅事业快速发展
谢玉在发言中指出,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汉玉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作为一绝无可争议,实至名归。他强调,应以两汉文化为根基,深入挖掘汉玉艺术的审美价值与工艺精髓,推动汉玉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谢玉提出建设“淮海经济区汉玉文化产业园”的构想,建议打造集非遗展示、技艺传承、文创研发、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园区,力争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非遗汉玉文化传承示范产业园。他表示“要努力打造具有徐州特色的城市文化,使汉玉成为徐州另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紫砂与汉文化融合,拓展两汉文化表达形式
徐州紫砂博物馆馆长张宏震则从紫砂艺术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如何将这一传统工艺与两汉文化相融合。他认为,紫砂不仅是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可以与汉代陶艺、书法、纹饰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深度的艺术作品。
张宏震提出,应通过举办紫砂艺术与汉文化主题展览、开展紫砂文化进校园、设立研学体验课程等方式,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了解并热爱两汉文化。他强调:“文化传承不仅要在博物馆里进行,更要走入生活、走入人心。”
文化交融,留学生助力汉文化传播
此次交流中,来自喀麦隆的中国矿业大学博士生瓦哈布和来自阿尔及利亚的阿米娜也积极参与讨论,并表达了对两汉文化的浓厚兴趣。瓦哈布表示:“汉代的矿业技术与现代采矿工程有着密切联系,我希望能将汉代采矿智慧与当代科技相结合。”阿米娜则表示:“汉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希望通过学习汉语和文化,把真实的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他们的参与不仅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为两汉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汇聚合力,打造全国两汉文化研学新高地
在总结发言中,李君超会长高度评价了此次交流活动的意义。他指出,当前正是推动两汉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时期,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以汉代“四绝”为载体,以赋能文旅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为抓手,将两汉文化打造为徐州最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符号。
李会长强调,要整合全市乃至淮海地区的文化资源,构建以汉代“四绝”: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汉玉为代表的汉文化研学体系,推动“汉文化+旅游”“汉文化+教育”“汉文化+数字科技”等多元融合发展。他提出四大发展方向:
一是加强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动汉文化研究成果走进课堂、走进社区;
二是 完善研学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汉文化研学项目;
三是 打造数字化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汉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四是强化区域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让徐州汉代“四绝”走向更大的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深情地表示:“弘扬传承两汉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使命,擦亮两汉文化这张金名片。”
共襄盛举,共绘两汉文化新蓝图
本次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徐州汉代“四绝”已深入人心,徐州两汉文化传承发展已到新阶段。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只有通过多方协作、深度融合、创新驱动,才能真正实现两汉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活化发展。
未来,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打造区域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两汉文化研学高地,为推动徐州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徐州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