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和景明,万物竞发。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美术学院2023级研究生在学业中期以一场丰盈的创作研究展,呈现他们入学以来的艺术探索与学术思考。本次展览以“墨耕与造物”为题,既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亦是对当代艺术表达的开拓。
“墨耕”指向中国书画艺术的笔墨深耕,强调对传统语言的研究与实践;“造物”则涵盖设计的创新实验,体现材料、观念与技术的多维探索。二者相融,恰如春日的梅柳相依——梅之骨法用笔,柳之形式新变,共同构筑起本次展览的学术脉络。
展览汇集美术与书法、设计、艺术学、设计学等不同专业的阶段性成果,既有对传统技法的严谨研习,也有面向当代语境的实验性表达。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个人艺术语言的锤炼,更展现了年轻学子的文化自觉与创造活力。
中期展既是一次学术考核,亦是一场艺术对话。导师组将以专业的眼光,为每位同学指明方向;而跨专业的交流碰撞,也将激发新的创作可能。我们期待这些作品能成为同学们艺术成长的重要见证,并在未来的创作中迸发更蓬勃的生命力。
谨以此展,向所有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致敬!也祝愿2023级研究生在艺术之路上行稳致远,春华秋实。
中国画
01
惠剑教授工作室作品
作品名称:《窗景·城韵》
创作理念:以车窗为取景框,将城市中的桥梁、道路和建筑等景观巧妙纳入画面,展现独特的城市风貌。同时巧妙融入车内电子设备的界面画面,打破时空界限,营造出虚实交融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意境。
作品名称:《都市建影》
创作理念:以建筑施工现场为题材,通过纵横交错的脚手架线条,勾勒出繁杂却有序的空间结构,生动展现建筑工人的劳作场景。画面既凸显建设的力量感,又致敬城市发展背后那些无声的付出。
个人简介
王译晗,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专业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惠剑教授。
作品名称:《安居图》
创作理念:画面以淡雅朦胧的灰白为主色调,其间隐约点缀着几处房屋轮廓,仿佛被薄雾轻笼,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意境。整体风格含蓄而富有诗意,透露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作品名称:《小城记忆》
创作理念:这幅画运用点彩技法,描绘出山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朦胧的笔触间透出宁静气息。远景大片的建筑与前景疏朗的树木形成虚实对比,既丰富了画面层次,又营造出深邃的空间感,宛如一处遗世独立的隐逸聚落。
个人简介
花会雨,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专业中国画方向研究生,师从惠剑教授
作品名称:《空山听松语》
创作理念:作品以截景式折枝松树为主体,采用俯视视角构图,将山间屋舍纳入画面。松枝的苍劲与远山的空蒙相映成趣,整体营造出空灵淡雅的文人画意境。
作品名称:《松韵青音》
创作理念:画面以两棵极具形式感的挺拔松树为主体,与背景河岸的点点船只形成虚实对比。松树的刚劲线条与船只的灵动轮廓相互映衬,在构图上营造出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
个人简介
明甜,江苏常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惠剑教授。
02
毕继民教授工作室作品
作品名称:《青山幽筑》
创作理念:本作以追寻水墨晕染的天成意趣为创作主旨,通过溪流的流动、云雾的氤氲、山林的静谧等元素的有机融合,达成动静相生的艺术境界。画面以充满生命力的青绿色调,描绘山脉葱郁的植被,使观者得以直观体悟自然蕴含的蓬勃生机。
作品名称:《梦园》
创作理念:本作以水墨晕染的天成意趣为旨归,溪流之灵动、云雾之氤氲、山林之幽寂,诸般意象浑然天成,臻于动静相生之境。青绿设色尤见生机,写就重峦叠嶂间草木葱郁之象,令观者如临其境,顿悟自然造化之蓬勃气韵。
个人简介
刘春雨,安徽六安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专业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毕继民教授。
作品名称:《疏影闲云千嶂里》
创作理念:此作以疏简布局与苍劲墨韵,写就重峦叠嶂间云影徘徊、寒林摇曳之幽境,尽显超然物外之隐逸旨趣。近景以焦墨皴写瘦石疏柯,计白当黑处云气自生;远景则淡墨晕染数峰含黛,渐与天际烟霭冥合。通幅追摹'荒寒寂寥'之画境,墨气淋漓间尤见文人风骨。
作品名称:《碧湖清山》
创作理念:本作灵感撷取江南雨霁之韵,尤以'水色天光共蔚蓝'为意象核心。湖面青绿晕染若绸缎铺展,山体突破传统青绿范式,施以淡墨掺赭石之法,使苍翠峰峦隐现暖意,于水天辉映间自成格调。
个人简介
洪冰欣,河南商丘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3级中国画方向研究生,师从毕继民教授。
03
蔡芝竖教授工作室作品
作品名称:《青罗玉嶂》
创作理念:本作以传统山水为根基,运用几何构成解构山峦形态,结合没骨撞彩技法塑造独特肌理,构建虚实相生的空间意境。以青绿为主调,间以斑斓点缀,既得自然之丰赡,又显构成之新意。其间巧妙融入亭台飞瀑、疏林远岫等传统意象,通过现代构成语言重构古典山水范式,传递对山水人文的当代诠释。
作品名称:《烟岚云岫》
创作理念:本作撷取传统山水村落之意象,以革新性色彩解构自然——绛紫山峦与绮丽树丛突破固有范式。提炼民居至简造型,凸显粉墙黛瓦之韵。通过色域构成与写意笔触的交融,将具象景致升华为心象山水,在东方美学底蕴中注入现代视觉张力,成就别具一格的当代水墨新境。
个人简介
陈星辰,山东潍坊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3级中国画硕士研究生,师从蔡芝竖教授。
作品名称:《东瓯新韵一、二》
创作理念:本作以浙南温州山水为创作母题,有机融汇地域文脉精髓,既写瓯越之雄奇壮阔,复现其灵秀风姿。通过解构传统青绿范式,于当代艺术语境中重构山水意象,探索东方美学语言的当代表达路径。
个人简介
仝思雨,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蔡芝竖教授。
作品名称:《四顾山光接水光》
创作理念:画面以淡紫、浅蓝等冷色调层层晕染,如轻绡薄雾般氤氲于山水之间。烟岚浮动处,林隙屋舍参差错落,时隐时现,于朦胧中构筑空灵悠远的诗境,恍若寻得一方世外桃源的静谧天地。
作品名称:《云卷云舒》
创作理念:画面以空灵留白造境,营造出清幽绝俗的山水意境。疏林掩映间,屋舍参差隐现,似隔尘世烟火;虚白处烟云浮动,愈显天地澄明。通幅透露出宁静致远、返璞归真的文人情怀,于无声处得见造化真趣。
个人简介
张雨,山东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师从蔡芝竖教授。
作品名称:《静看山好无厌时》
创作理念:此青绿山水长卷施以矿物颜料积染之法,层层叠加,终成翡翠叠嶂般的瑰丽色韵。取高远之势经营位置,斧劈皴写山骨嶙峋,披麻皴状土石丰腴,其间苔点疏落,若星辰隐现岩壑,尽显造化生机。
作品名称:《园林》
创作理念:此水墨立轴深得『墨分五彩』之妙谛,渴笔焦墨写渔村精严结构,与淡墨氤氲的云霭构成虚实相生之趣。画家运笔时疾时徐,汀岸线条若焦尾琴弦,震颤着水墨韵律;留白处虚怀若谷,似觉天风穿楮。尤见匠心者,乃浓墨苔点之经营: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既建构深远空间,又成就抽象节律,使观者于黑白世界中得见宇宙生机。
个人简介
杨乐,江苏人,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师从蔡芝竖教授。
04
李艺华副教授工作室作品
作品名称:《白夜吟》
创作理念:此作以幽蓝月魄为基调,雕窗棂透寒辉,绘高士静立聆琴之态。淡墨晕染夜色空蒙,远景化用《千里江山图》意象,既承青绿传统之精髓,复以当代视角重构,完成东方美学古今对话的创造性诠释。
作品名称:《拥有此刻》
创作理念:本作撷取童年游戏片段为创作母题,通过孩童粲然笑靥与散落玩具等细腻刻画,构筑出一个天真烂漫的微观世界。画面中未经矫饰的童趣跃然纸上,传递着生命本初的纯粹欢愉。
个人简介
王春晓,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3级中国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艺华副教授。
作品名称:《闲暇时光》
创作理念:此纸本作品生动描绘了六位学童于绘画班课间嬉戏的鲜活场景,以明快色彩与灵动笔触定格童真瞬间。画面不仅捕捉了课余时光的无忧欢愉,更通过孩童纯真笑靥与率性姿态,唤起观者对烂漫童年的温情追忆,完美诠释了童年生活的多彩本质。
作品名称:《少年游》
创作理念:本纸本作品以学校水族馆游学活动为创作蓝本,生动刻画了学童们驻足观赏、凝神聆听的求知场景。画面中,教师正悉心讲解各类游鱼特征,学子们眼中闪烁着探索自然的好奇光芒,整个场景洋溢着发现之乐与求知之悦,完美捕捉了教育实践中那份珍贵的启蒙时刻。
个人简介
张宇洁,福建泉州人,现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方向,师从李艺华副教授。
作品名称:《生活是个动词》
创作理念:本作为工笔重彩九联组画,以现代商超空间为叙事场域,借传统工笔语汇重构消费文明的视觉隐喻。九宫格式构图使各帧既自成体系又血脉相连,在矿物颜料的璀璨层染中,完成传统绘画语言与都市当代性的深刻对话。
作品名称:《春日来信》
创作理念:本作以工笔设色为表现语言,选取现代城市市集这一典型空间作为创作母题,重点刻画三位女性在集市中的社交互动。通过传统渲染技法与当代构成意识的融合,既保留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又凸显了城市人文的细腻肌理,以此探索工笔画艺术对公共空间叙事与集体记忆书写的独特表现力。
个人简介
刘懿童,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艺华副教授。
作品名称:《半日闲》
创作理念:人生贵在专注自我,故我的创作皆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深情凝视。那张慵懒的沙发,见证着我忙碌间隙的片刻栖居;愿我的画作亦能成为观者匆忙生活中的一方诗意栖所,让疲惫的心灵得以小憩。
作品名称:《煦色时光》
创作理念:午后微光里,猫咪总爱蜷在飘窗一隅小憩。这略显凌乱的居所,恰为疲惫心灵辟出一方温柔境域。最是心安,不过与猫共度的煦暖时光;最觉慵懒,莫若花香透窗时,伴着那细细鼾声的静谧光景。
个人简介
王葛,江苏无锡人,江苏师范大学美术中国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艺华副教授。
05
张勤副教授工作室作品
作品名称:《丹砂颂》
创作理念:此作以没骨技法精微写就石榴清供:或硕果圆满,或笑口绽珠,丹砂籽粒映翠叶,艳而不妖。设色以暖黄衬石青,古朴中见生机。借石榴千房同膜之象,既颂生命之丰沛,又寄繁荣之愿景,于典雅蕴藉间,尽显生生不息的文化哲思与生活热忱。
作品名称:《柿间道》
创作理念:《柿间道》以没骨写意构筑诗性空间:枝头柿果垂垂若悬珠,似将秋阳凝练为朱砂丹魄;古旧木门斑驳如史册,每一道皴裂纹理皆在诉说光阴叙事。画面以靛蓝霜叶衬柿赤暖色,冷峻与明艳交响,晕染出宋人小品的雅致格调。“间道”二字,既状门扉掩映之曲径,更契生命圆融之哲思——于柿实由青转朱的荣枯律动间,在木纹从新到旧的沧桑变迁中,探寻中国美学“一花一世界”的永恒命题,终在有限物象里达成“即物见道”的至高意境。
个人简介
王宁,河北石家庄人,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画方向研究生,师从张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