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王成奇 朱松岭 张成军 张瑾
1月11日,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第三次会议暨2024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议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表彰在两会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并规划未来的发展蓝图,以进一步推动徐州两汉文化研究,做大做强两汉文化,擦亮徐州文化名片,为徐州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原主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周琪,徐州市政协党组副书记毕于瑞,徐州市文广旅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张伟,市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市社科院副院长宋宜平等应邀出席活动。
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徐州市政务办二级巡视员、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闫海曙,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建兴,江苏永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戴道路、徐州老年大学副校长、两汉文化研究会监事董瑞启以及宋余东、杜亚峰、王奉君、夏凯晨、李振宇、胡乐福、何振飞、袁登峰、张军、樊建等领导出席会议。
大会由徐州市人大常委会驻会委员、二级巡视员、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健主持。
本次会议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会员大会;第二阶段是年度工作总结表彰会议;第三阶段是两汉文化大讲堂。
在第一阶段的会员大会上,新增选宋余东、王奉君、李振宇、胡乐福、夏凯晨、张瑾、张效国、刘玉芝、陈钊、吕永斌、张静、张明、刘峰、韩宇光、徐祖军、李溧宝、韩冬、徐磊、杨红军、朱松岭、黄晓一、潘明、张子文、许怀伟、朱永平、张成军等26名同志为理事。随后,理事会举行了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了宋余东、杜亚峰、王奉君、夏凯晨为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选举王奉君为秘书长(兼);并根据秘书长提名,由李振宇同志担任副秘书长。
在热烈的掌声中,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向大会作了年度工作报告。他首先代表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支持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发展、关心两汉文化发掘传承工作的领导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新当选的研究会新领导成员表示祝贺!
李君超会长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研究会在两汉文化研究、推广、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2024年度,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在市文广旅局、市社科联、市民政局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担当、奋发作为,不断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定位方向,寻找动力,认真做好职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一、立足主业,学术出色;二、培育品牌,打造名片;三、活动丰富,精彩纷呈;四、媒体聚焦,影响深远;五、凝心聚力,壮大队伍。
在过去的一年里,研究会组织专家现场调研、学术研讨,开展第一代楚王刘交的专题研究、徐州西汉12代楚王陵墓年代排序研究、两汉文化资源应用于徐州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研究等,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通过各位专家进行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普遍认为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为第一代楚王刘交和把汉玉列为“汉代四绝”是去年研究会的重大学术成果。研究会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提升研究深度和合作广度,先后有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左健伟、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徐崇先等领导莅临视察和指导并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组织会员前往济宁、菏泽、枣庄、扬州等市开展两汉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传承发展的学术交流,提升了徐州的知名度。
为讲好徐州汉文化故事,研究会与央视《两汉文化中国行》栏目组、徐州老年大学等联合主办首届“两汉文化中国行”全国中老年才艺选拔大赛(徐州站),通过汉风讲堂等先后举办徐州两汉文化特色系列活动10余次,充分利用《两汉文化》会刊、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等平台,弘扬传播汉文化,受到社会各界好评。骨干会员利用高科技新媒体技术活化利用徐州汉文化元素,通过汉俑汉画光影秀、水彩再创作等,把徐州两汉文化传播推向国内外。
李君超会长说,一年的时光很有限,我们却做了如此许多活动;一年的时光很匆匆,转眼间已经逝去,我们自我激励,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老骥伏枥,不待扬鞭自奋蹄。他认为,两汉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之所以能受到市领导表扬,百姓群众点赞,社会各界好评,皆源于研究会全体会员对博大精深的徐州两汉文化由衷地热爱,皆源于研究会全体会员一年来,勤勤恳恳的工作,不讲任何条件的无私奉献。研究会如同一个大家庭,和谐融洽,兄弟姊妹一家亲。在这里,有人找到了青春,有人找到了自信,有人找到了事业,有人找到了个人价值,更多的人是找到了快乐!大家畅所欲言地探讨工作,在思路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了带有两汉文化研究会特色的工作氛围,为此,总结出“团结、和谐、健康、出彩”八字作为两汉文化研究会会训。
李君超会长说,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单薄的,如果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而又不对其进行充分的保护、发掘与弘扬,进而把其变成这座城市的底气与新质生产力,同样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自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使命,蹄疾步稳,砥砺前行!
李会长表示,在新的一年,研究会将继续突出学术研究与交流、助力文脉保护的工作重点,擦亮“江苏省方志大讲堂”“汉风大讲堂”“汉风伴成长,文化润童心”品牌活动,加强与市各有关部门、兄弟协会、在徐高校、淮海经济区有关文化学术机构的合作,开展两汉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等活动,大力宣传徐州两汉文化。
李会长最后强调,两个多月前的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引下,深入挖掘徐州两汉文化资源,认真研究两汉文化在文化强市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助力徐州高质量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努力把两汉文化做大做强,擦亮徐州两汉文化这张名片,为徐州的文化事业添光加彩!(李会长讲话全文附后)
随后,大会宣读了《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关于内部机构设置及人事安排的通知》,明确了研究会未来的组织架构和人事布局。在表彰环节,大会宣读了《关于表彰2024年度突出贡献者和优秀会员的决定》,并对获奖者进行了颁奖。这些获奖者在两会文化研究与推广中付出了辛勤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的荣誉是对研究会全体成员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最后,周琪理事长发表重要讲话。在去年11月召开的徐州市两汉文化学术交流会上,他就称赞徐州两汉文化研究会“力量聚起来了、活动热起来了、传播火起来了、会刊办起来了、交流会开起来了、影响大起来了”。在此次年会讲话中,周琪理事长再次充分肯定了在过去一年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在李君超会长领导下取得的成绩。
他说,人勤春来早,今年的年会成色更足了。通过一年来辛勤工作,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丰硕成果。刚才听了李君超会长代表研究会所作的年度工作报告,有三点感受:第一,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好报告。事非经过不知难。自新一届两汉文化研究会成立,可以说是又一次新的创业。干成了会员们心中盼望多年的大事、难事、好事。那一张长长的成绩单,用事实说话,“不要人夸颜色好,粒粒麦穗压弯腰”。第二、这是一个团结鼓励的好报告。研究会有了自己的会训:“团结、和谐、健康、出彩”。李会长的报告就是对会训的最好阐释。他把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全体会员对两汉文化的由衷热爱,归功于全体会员不讲任何条件的无私奉献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精神。应该说,每次见到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的同志,看到他们勤勤恳恳劳碌的身影,兢兢业业奋斗的风采,都令人感动不已。直到昨天,他们为了开好年会,还在忙着“颗粒归仓”。第三、这是一个砥砺奋进的好报告。李会长关于2025年工作打算更是鼓舞人心。一共10项重点工作,每一项都是那么脚踏实地,都是那么自加压力,都是那么令人期待。参加今天的会议,不仅让人平添丰收的喜悦,更让人听到催征的鼓声!
在大会的第三阶段,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钊结合徐州出土汉玉作了《玉与两汉文化》的讲座。他说,以徐州博物馆馆藏为例,目前徐州出土的汉玉种类最全、数量最多,无论数量还是品质均位列全国第一,这是业界早已公认的事实。所以,把汉玉列为继汉墓、汉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之后的“第四绝”是有充分依据的。讲座中,陈钊副主任用事实举例,用科学求证,深入浅出,妙语连珠。精彩纷呈的讲座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全体会员(理事、监事))参加了会议。
相关链接一:
在2024年度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君超
(2025年1月11日)
尊敬的周琪理事长、毕副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会员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此,我谨代表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向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支持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发展、关心两汉文化发掘传承工作的领导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2024年工作及明年工作计划简要报告如下:
2024年度,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在市文广旅局、市社科联、市民政局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担当、奋发作为,不断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定位方向,寻找动力,认真做好职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顺利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2024年度主要工作
1、 立足主业,学术出色
11月9日,徐州市两汉文化学术交流会在徐州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是研究会经过半年多的缜密谋划,协调各方资源,时隔20年后成功召开的一次学术交流会。来自全市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20余篇,就我市两汉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难点进行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收获甚大,成果满满,展示了我市两汉文化研究领域里的雄厚实力,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夏凯晨、徐州博物馆老馆长梁勇等许多老专家发出肺腑之言:20年了,新一届两汉文化研究会终于搭建平台,让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有了表达的地方。
此次学术交流会取得了三大学术成果: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徐州12代楚王陵墓年代排序;二是把徐州汉玉列为继汉墓、汉俑、汉画像石“汉代三绝”之后第四绝;三是深入研究两汉文化资源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在过去的一年里,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专家对最新考古发现和有关文献资料作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做了大量科学而严谨的工作。通过各位专家进行的一系列学术研究,普遍认为狮子山楚王陵墓主为第一代楚王刘交。与此同时,各位专家开展的对第一代楚王刘交的专题研究,对徐州12代楚王陵墓年代排序研究、对于汉玉的专题研究等,是研究会在去年一年里所取得的极具重量级的研究成果,由此所得出的一系列重大研究结论,对于徐州地域文明探源、文化强市、经济社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我还要特别指出的是,2024年第二期《两汉文化》专题刊载了刘交对西汉王朝建立的重要贡献和他的儒学成就,刘邦和刘交兄弟二人一武一文,东西辉映,被史家评论为“高祖之武、元王之文,伟哉”。
2、培育品牌,打造名片
11月20日,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左健伟主任莅临研究会指导工作,并与研究会达成战略合作:助推徐州3000余座汉墓墓志编篡工作;在省方志大讲堂重点宣传徐州两汉文化最新研究成果,把12代楚王陵年代排序作为专题学术成果在省方志办刊物上介绍;在省“方志江苏”大讲堂推出徐州“汉玉”等专题讲座。
徐州两汉文化传播不仅在本地开花结果,在淮海经济区飘香,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0月18日,第三十四届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开幕。作为博览会内容之一的“和平艺术展”同日开幕,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专家、江苏师范大学教授顾颖的汉画主题作品受邀参展,在当地获得好评。
3、活动丰富,精彩纷呈
一年来,研究会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弘扬两汉文化,先后有中国立体成像技术首席科学家李昌先生,中国旅游出版社副社长张文广、教材与学术编辑部主任段向民一行,国家新能源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刘继朋,中国健康产业基金总经理杨凯等莅临两汉文化研究会进行考察交流。省诗词协会与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在研究会共同举办了“两汉文化与当代诗词”专题座谈会。
在“请进来”的同时,研究会还“走出去”取经学习,先后前往济宁市博物馆、汉碑陈列馆举办汉碑保护研究学术交流会;在菏泽举办“徐州菏泽汉文化发源地的对话与传承”学术交流会;在枣庄市博物馆举办以“汉韵流长·运河新章”为主题的两汉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与创新学术交流会;在扬州举办徐州—扬州汉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两地专家学者就“徐扬共叙筑汉韵新声,探寻根脉谱学术新篇”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在杭州中国水利博物馆拉开了《汉风畅运——徐州青年美术家运河主题优秀作品暨两汉文化交流展》帷幕。
为深入挖掘保护利用两汉文化遗存,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研究会还组织专家学者还前往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学习交流,参观他们在文物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方面的成果,并就如何把一个“海昏侯墓”打造成一座国家级遗址公园分享了经验。去年底,研究会会同市人大法工委对新近发现发掘的小孤山汉墓和驮篮山楚王墓进行了调研,就助推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把驮篮山汉楚王墓建成国家级汉代陵园考古遗址公园拟定建议和提案。目前建议和提案已向市人大、市政协及市有关部门报送。
通过弘扬传播汉文化,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的知名度,增强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助推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重点抓住“一老一小”两个群体,通过举办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着眼于老年人群体弘扬传播两汉文化。11月23日,由两汉文化研究会与央视《两汉文化中国行》栏目组、徐州老年大学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两汉文化中国行”全国中老年才艺选拔大赛(徐州站)成功举行。有100多个节目报名参赛,一批充满两汉文化特色的节目获奖,获奖团队将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栏目组的决赛。研究会借助央视平台推出的“两汉文化中国行”,将徐州璀璨的两汉文化推向全国。
着眼于青少年群体,为他们量身打造了解热爱汉文化的平台,是研究会2024年的工作特色之一。研究会通过汉风讲堂等先后举办了10多次具有徐州两汉文化特色的系列活动。在少年儿童中开展了“汉风伴成长·文化润童心”汉风大讲堂活动,给孩子们讲授两汉文化知识并制作非遗剪纸汉服,举行两汉文化为主题的朗诵大赛,激发了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楚风汉韵,大美徐州。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合力的打造,徐州已经成为游客青睐的打卡热门城市之一。为给徐州的文旅事业锦上添花,提升旅游到徐州的持续热度,去年,研究会和骨干会员张迎军开拓思路,打破常规,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在苏宁大厦举办了以宣传汉文化为主题的灯光秀。鹤立鸡群的苏宁大厦华灯闪烁、瑰丽迷人,大厦以五彩的图文变换,把相关汉文化知识传向四面八方,更是点亮了徐州的现代时尚,活跃了中心商业圈和节假日经济。实践证明,苏宁大厦跨度达全年的以汉文化为代表的灯光秀,提升了徐州的城市形象,深受广大市民和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欢迎。
研究会艺术委员会还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各种艺术展演活动。在市委统战部、民建徐州市委员会、市教育局系统等单位以及研究会年会上举办的艺术展演中,研究会艺术委员会及早布置,以高质量的作品参展参演,展现了研究会会员多才多艺的风采。
在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研究会与徐州市关工委、徐州市老干部局一起举办了“老少同声爱国情 同心奋进新征程——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研究会参演的节目古筝合奏《唯美中国》以悠美的音符曲调,鲜明地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该节目由研究会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张文静、王艳、朱红率队演出,研究会参演的节目获得了有关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为研究会增光添彩。
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会全年组织活动50余次,并先后有民建中央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省委会主委洪慧民、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左健伟主任、市政协副书记毕于瑞、副市长林斌、市委原副书记、徐州老年大学校长陈美行、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徐崇先等领导到研究会进行视察和指导。
4、媒体聚焦,影响深远
一年来,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受到领导关怀,社会大众关注,各大媒体聚焦。在2023年“一号”(两汉文化研究会公众号)、“一会”(两汉文化学术交流会)、“一刊”(《两汉文化》会刊)、“一坛”(两汉文化讲坛)、“一平台”(搭建平台)基础上,2024年进一步拓展,顺利上线以视频为主的研究会官方抖音号。至此,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已经拥有了较为全面全方位的传播平台。
出版《两汉文化》是去年研究会的重大成果。这本会刊凝结了研究会专家学者的心血。编采人员加班加点,约稿撰稿,终于在2024年创刊。会刊一经面世,就备受读者称赞,认为《两汉文化》不仅展现了研究会深厚的学术底蕴,更以其高度的专业性赢得业界广泛认可。每一篇文章都经过精心筛选与严谨审核,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让读者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与魅力。对于《两汉文化》的专业性与可读性,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研究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两汉文化》编辑部主任刘玉芝说:研究会成立30年来,终于有了自己的会刊。编采人员动情地说,“手捧沉甸甸的纸媒杂志阅读,与每日网上阅读文章感觉还是很不一样,今天真的如同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
两汉文化的宣传报道,除了我们自身的会刊、官方公众号和抖音号外,央视网、江苏网、今日头条等重量级媒体也给予充分报道。强国学习平台、江苏电视台、徐州日报、徐州电视台、汉风号、无线徐州等权威媒体也经常大幅整版报道活动和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两汉文化研究会在地市级以上媒体网站宣传200余篇次。
5、凝心聚力,壮大队伍
研究会在举行各种活动的同时,还继续优化组织,打造一流团队。过去一年,研究会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精英,汇聚四面八方人才,形成蓬勃向上的研究队伍和工作队伍。这中间,有资深学者,有青年才俊,有姐妹花,有夫妻档,有父子父女两代赓续,更有一家祖孙三代戮力同心,无私奉献。我们在两汉文化研究、文脉传承保护、媒体嫁接融合等方面加强人才的发掘、培养和吸收,并持续调动现有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打造了一支讲政治、懂文化、善落实的两汉文化爱好者队伍。队伍里有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有企业家,有媒体人,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在校学生,会员有150名。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会驻会会员的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大多都是已经退休的各行精英,但大家为了共同的责任,走到一起,不求报酬,无私奉献。有时我们自己问自己:都到这个年龄了,还这么拼,为什么?图什么?答案正像研究会一位成员说的那样:研究会真像个大家庭,和谐融洽,兄弟姊妹一家亲,在这里,有人找到了青春,有人找到了自信,有人找到了事业,有人找到了个人价值,更多的人是找到了快乐!大家畅所欲言地探讨工作,在思路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了带有两汉文化研究会特色的工作氛围,为此,我们共同总结出“团结、和谐、健康、出彩”八字作为两汉文化研究会会训。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我们的努力领导看到了,同行看到了,社会看到了。一年来,两汉文化研究会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江苏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总工会原主席徐崇先评价道:新一届两汉文化研究会“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成果丰硕,可喜可贺!”
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省人大教科文卫原主任周琪评价道,自新一届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深入挖掘和传承两汉文化的精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他用“六个起来了”高度评价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一是力量聚起来了;二是活动热起来了;三是传播火起来了;四是会刊办起来了;五是交流会开起来了;六是研究会影响大起来了。徐州进一步唱响了新时代的“大风歌”,名扬四方,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功不可没。
在研究会的日子里,通过与周边地区进行两汉文化交流,能不断体会到其他地市对徐州两汉文化的景仰和羡慕。菏泽市原副市长、菏泽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存金说,徐州自古人杰地灵,尤其是在汉代,杰出人物辈出,真心为徐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点赞。他认为从汉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关键的就是两汉文化。两汉文化徐州刘氏一脉相承,这其中是由一帮徐州人的精英文化上升到帝王文化,最后形成国家意志的统一文化,但根儿在徐州这里。
张存金副市长赞扬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举全会之力宣传两汉文化,研究会没有守在象牙塔里搞研究,而是面向社会,把各路人才聚集起来,推动两汉文化发扬光大。张存金还说,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汇集了那么多高素质、高层次、重量级的研究两汉文化的专家学者,组织策划了那么多有份量、有影响力的系列活动,给我们菏泽市很好的启发,很值得菏泽市学习借鉴。
一年的时光很有限,我们却做了如此许多的活动;一年的时光很匆匆,转眼间已经逝去,我们自我激励,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老骥伏枥,不待扬鞭自奋蹄。
两汉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之所以能受到市领导表扬,百姓群众点赞,社会各界好评,皆源于研究会全体会员对博大精深的徐州两汉文化由衷地热爱,皆源于研究会全体会员一年来,勤勤恳恳的工作,不讲任何条件的无私奉献。在这里,我要代表研究会对大家的辛苦努力和奉献表示衷心地感谢,尤其是要对以下会员提出表扬,他们分别是:刘玉芝、张子文、陈钊、张静、朱松岭、潘明。他们在《两汉文化》杂志的编辑、办公室各项组织协调事务、积极筹办年会以及弘扬两汉文化的讲座宣传和艺术展演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以上这些同志是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员的优秀代表,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正是他们的“老黄牛”精神,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在此,我也要特别感谢各位会员的辛勤付出,正是有了你们的支持和参与,我们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同时,我也要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关心和支持,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研究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需拓展,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的能力有待提高;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不够大,在吸引年轻群体方面还需创新方法与手段;研究会的组织建设和会员服务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机制还需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5年工作思路
成绩属于过去,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进步。在新的一年,研究会还将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突出一个中心:学术研究与交流,助力文脉保护。今年,研究会将继续围绕推动《徐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能够尽快立法,开展一系列的调研助推活动;继续围绕研究会提出的“将驮篮山汉楚王墓建设成国家级汉代陵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议”深入开展考察调研助推工作。
2、继续办好二个阵地:《两汉文化》、公众号和抖音号。今年继续做好《两汉文化》会刊以及公众号和抖音号的编辑和宣传报导工作,提升会刊文章质量,增加公众号的抖音号的点击率和转发率。
3、擦亮三个品牌:开展“江苏省方志大讲堂”、“汉风大讲堂”、“汉风伴成長,文化润童心”具有两汉文化特色的品牌活动。在江苏省方志大讲堂上推出汉楚王陵探秘、玉润彭城、徐州汉俑、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徐州汉兵马俑与狮子山楚王等专题讲座,在全省乃至全国大力宣传徐州两汉文化。
4、加强四方合作:加强与市各有关部门、与兄弟协会、与在徐高校、与淮海经济区有关文化学术机构合作。
5、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编辑出版《两汉文化》(三、四期)。积极参与和协助狮子山楚王陵管理处做好狮子山楚王墓发现30周年纪念活动,以此为契机,继续推动徐州汉楚王墓群排序、第一代楚王刘交研究,加强对徐州“汉代四绝”之一的“汉玉一绝”的研究,协助市有关部门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推动汉楚王墓排序、楚原王刘交研究和汉玉文化研究向更深入和广阔的领域展开。
6、扩大两汉文化影响力,助推文旅项目发展,将和有关运营部门合作,帮助策划“两汉不远处,就在古彭城”等两汉文化游乐项目和有代表性、观赏性、收藏性的《两汉宝鉴》等文创文旅产品。
7、为鼓励两汉文化爱好者投身于两汉文化长期的宣传中来,扩大影响力和带动力,发起并评选徐州市两汉文化形象推广大使活动。
8、深入探讨“两汉文化看徐州”的主旨,开展一场“我心中的两汉文化”征文评选活动。
9、作为汉代四绝之一的汉画像石,因受场地、移动的影响,难以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展示,特举办首届“国潮文风”汉画像石拓片展。
10、深入开展文化普及活动:计划开展两汉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等活动,通过展览、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公众对两汉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加快推进文化创新:依托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创新两汉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扩大两汉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通过以上活动,持续推进学术交流,推动两汉文化研究不断深入,推动两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一座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单薄的,如果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而又不对其进行充分的保护、发掘与弘扬,进而把其变成这座城市的底气与新质生产力,同样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勇于担当,奋发有为,自觉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使命,蹄疾步稳,砥砺前行!
会员同志们,两个多月前的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引下,深入挖掘徐州两汉文化资源,认真研究两汉文化在文化强市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助力徐州高质量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努力把两汉文化做大做强,擦亮徐州两汉文化这张名片,为徐州的文化事业添光加彩。
过一会,还有两汉文化研究会系列讲座活动,希望大家能专心听讲、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最后,在此辞旧迎新之际,衷心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会员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向各位拜个早年!
谢谢大家!
相关链接二: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
关于表彰2024年度优秀会员和突出贡献者的决定
各部门、各位会员:
2024年,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会员队伍不断壮大,会员专业素质、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涌现出许多业务精通、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优秀会员,他们中有专业进取的执行者,热情向上的实干者,突破创新的奋斗者,乐于分享的奉献者,这些同志是我们研究会的中坚力量和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每一名会员尊敬和学习。经会长办公会提名,理事会通过,决定授予李晓军等43名会员为优秀会员,授予刘玉芝等6名会员为突出贡献者。
希望受到表彰的优秀会员和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把这次表彰作为新的起点,再创佳绩,再立新功。全体会员要积极向他们学习,努力工作,奋发有为,勇毅笃行,努力把两汉文化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和更高阶段,为徐州经济和社会事业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2024年度优秀会员和突出贡献者名单
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
2024年1月11日
2024年度优秀会员和突出贡献者名单
一、2024年度优秀会员名单(43人)
李晓军 顾 颖 卓 越 张迎军 班孝军 刘 聪 李永乐 王 军 张友坤 段绪强 张宇萍 李溧宝
杨红军 周晓云 关成宇 李怀伟 李海涛 姜 涛 彭庆坤 刘 豫 厉 莉 朱 睿 周 庄 岳 凯 王 艳 于锡斌 刘 峰 韩宇光 王成奇 葛明宇 刘照建 吕永斌 张效国 张瑾 张 明 黄晓一 韩 冬 徐祖军 徐 磊 孙璇歌 冯维明 王献忠 周晨峰
二、2024年度突出贡献者名单(6人)
刘玉芝 张子文 陈 钊 张文静 朱松岭 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