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阳光正好,我带着女儿一同参观位于在徐州云龙湖风景区内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名由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写,这是一座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徐州汉画像石馆由南馆、北馆两部分组成,南馆是新馆,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南馆有“大汉王朝——石上史诗” 陈列,展出的是1990年以后新收藏的文物精品。北馆也有“汉石遗珍”陈列,展出的主要是自清代末年至1989年的画像石精品,国内外学者对徐州汉画像石的认识和熟知的画像石图像都是来自北馆展出的文物。我们主要参观南馆,如果没有讲解员小姐姐深情并茂的讲解,很难理解我们大徐州汉画所蕴含的博大精深文化。参观结束,女儿依然兴致盎然,慨叹到:“作为土生土长的徐州人,竟然不知道徐州有这么好的文旅资源宝藏,以后会带小伙伴们经常来。”
1950年睢宁双沟出土一块牛耕图画像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年代为东汉中期。
图1 睢宁双沟出土“二牛一人”牛耕图
图2 睢宁双沟出土“二牛一人”牛耕图线稿(局部)
这幅牛耕图,采用精湛的浅浮雕雕刻技法,图像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图 2)画面分内外两个框,外框线条明快,错落有致,配上精美的菱形纹装饰,为画面增添优雅别致的气息;内框则刻画出三个层次鲜明的图画,让人目不暇接。上部仙境部分,细致刻画着仙人骑在鹿上、鹿驾云车翱翔天际,伴随着飞翔的珍禽异兽,意境悠扬,触人心灵深处。中间社会生活部分,墓主人身姿高贵,面带微笑,客人穿着华贵的朝服,手执笏板,向他行礼,画面庄重、刻画精细,呈现出中华礼仪之美。下半部分,呈现的是农耕生活场景,描绘了农民扶着犁在田间耕作,犁头由两头硕壮的水牛所拉动,这又被称为“二牛一人”或“二牛抬杠”,是汉代主要的耕作方式。在农民身后,一个儿童手持种籽撒向田地,朝着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而旁边停着一辆小车,上面载满了粮食,一只伏在车旁的小狗注视着主人的工作。另一名妇女则手持锄头,勤劳地犁地,而身后的老者则挑着担子为种田的家人送去午餐、水。整幅画面紧凑而合理,有动有静,有远有近,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传承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富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两汉是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西汉初年就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基本国策,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对农业进行大规模投入,铁犁和牛耕形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除了睢宁出土的“二牛一人”牛耕模式,其余地区也陆续出土了一些类似的牛耕模式。
图3 山东邹城出土“二牛一人”牛耕图
另外,山东邹城出土的《牛耕图》也描绘了“二牛一人”牛耕场景,(图 3)图中展示了一根犁衡横跨在两头牛的肩膀之间,使得两头牛在拉犁的过程中保持着稳定的间距。一个农夫操纵着犁头,手持缰绳驱动牛前进,通过协调两头牛的步伐,使之同步前进。在农夫后面,有两人一挑一扛,牛前面还有两名农夫扛着担子。整个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农耕的场景,为我们重温历史带来了珍贵的资料和更好的理解。
图4 山东滕州出土“一牛一马”牛耕图
山东滕州出土的《牛耕图》则描绘了“一牛一马”并耕式的场景。(图 4)牛负责驾辕,马负责牵引拉边,可以看到牛马搭配使用的力度和角色不同,牛为主,马为辅。通过巧妙的配合,这种方式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同时又保持了犁的稳定运作。画面中,画家表现了一个牵着牛马的人和一位手持锄头的农夫并肩耕作,他们都是勤劳的农民,日以继夜地劳作着,为丰收而努力。
图5 陕西省绥德出土“一牛一人”牛耕图
汉代的农耕方式中还有一种简单的“一牛一人”式。例如,陕西省绥德县出土的“一牛一人”牛耕图像,(图 5)位于绥德王得元墓室东壁左立柱上,这幅画描绘的是东汉永元十二年的田间场景,采用阳刻法雕刻而成,呈现出古代农民勤劳耕作的生动画面,让观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真实。我们看到一位农夫在田地里,他的右手紧握着犁头,左手高举着鞭子。画面中没有牵引犁头的农夫,这表明此时的耕牛已经被驯养得非常乖巧,农耕的技巧也极为娴熟,一头牛忠实地在他的前方牵引着犁,勤奋地前行,整个田野都已被耕作一遍,看起来非常肥沃。十株高大茁壮的嘉禾和禾穗沉沉下垂,丰硕喜人,极富乡土气息,给人的感觉是宁静与和谐。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牛、土地以及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的生动生活场景。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经济支柱,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天仙配》描绘的董永和仙女的“男耕女织”画面:一个耕田,一个织布,一个挑水,一个浇菜,夫妻恩爱,其乐融融。其生活场景不正是我们现代都市人所神往的吗?